林峰:高水平谋划民生工作,探索共同富裕有效路径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
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要肩负起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路径,奋力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其中一项重要的使命任务就是“要突出均衡性可及性,高水平谋划推进民生工作,采取更多暖民心、惠民生的举措,着力破解民生难题,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共同富裕有效路径,让老百姓的生活步步高、喜洋洋”。从中央到地方,党的重要会议、重要报告、重要论述为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共同富裕构建了完整的话语谱系,也为广东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遵循。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
民生连通民心,也是民心之基。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都是紧紧依靠人民不断创造伟业。可以说,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民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与此同时,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能否得到积极回应、有效解决,关系着民心向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发展地位,高度关注发展均衡和百姓的生活福祉,这深刻体现了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民生保障建设正是有效回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迈向共同富裕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共同富裕 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政治问题。”可以说,作为共同富裕重要组成部分的民生保障建设,关乎我们的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也关乎我们政党的合法性和公信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民生是最大的政治。
增进民生福祉要突出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
均衡性和可及性主要针对的是城乡、区域公共服务不均衡问题和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其核心是促进机会均等、确保社会公平,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首先,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政府要承担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责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目标人群全覆盖、服务项目全达标、服务支出有保障,从而缩小城乡、区域、人群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在全社会实现“七个有所”,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比如在就业方面,要支持和帮扶弱势群体就业,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促进就业公平;在教育方面,要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全覆盖,加快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区域实现共享,增进教育公平;在医疗卫生方面,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提高医护人员规模和质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城乡区域均衡布局,推动医疗卫生公平。其次,突出均衡性和可及性,要高度重视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让所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个人和群体都能够获得。在我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多出现在基层,因此要着力解决基层民生工作“最后一公里”的均衡性可及性问题,比如广东构建“15分钟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圈”就是增强公共服务可及性的外在表征。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一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可以说,社会保障关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正因为此,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和创新社会保障制度。21世纪以来,我国在民生保障方面的一个重要努力就是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逐步实现社会保障从“广覆盖”向“全覆盖”转变。2012年,我国持有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的人数为3.4亿,覆盖率为25.2%;到2020年末,持卡人数已超过13亿,覆盖率达94.6%。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截至2021年底,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10.3亿人,分别覆盖91%和95%以上的应保人群。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一些短板。比如,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尚未健全,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发展尚不均衡;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面临不小压力,尤其是新业态群体比如灵活就业人员、平台工作者的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险基金可持续性有待增强,投资运营促进保值增值能力仍需提升等问题。
在民生场域探索广东共同富裕的 有效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扎实推进社会建设,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极大增进了广东人民的生活福祉,提高了广东人民的生活品质,为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截至2021年,广东就业人数7072万人,约占全国1/10。全省地方教育总投入达6018亿元,是2012年的2.7倍。10年来广东不断加大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力度和增加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增加2.82岁,达79.31岁,位居全国前列。养老、工伤、失业保险累计参保已达1.58亿人次,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和人群“两个全覆盖”,企业职工养老金逐年提高,医保报销比例稳步提高。
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在奋力迈上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上,广东应当在民生场域积极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促进全省人民生活喜洋洋、步步高。
第一,促进经济民生的协同化。经济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动力和关键。脱离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将失去强大的物质保障;而离开了民生改善,经济发展将缺乏生产和创新活力。因此,广东要在高质量发展基础上建立高质量的民生。要继续推进以技能提升带动稳定就业,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以新业态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推进实现社保全覆盖。
第二,推动民生保障工作的共同体化。实现共同富裕是一种公共价值,民生事业需要社会全体成员参与其中。因而,要树立“相互协作与互助互济”的价值理念,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能动性,推动构建民生保障建设的“共同体”,最终实现“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普惠性政策目标。比如,可以推动政府、企业以及个人建立养老服务共同体,共同承担养老服务责任;可以建构县域医共体,鼓励县医院帮扶基层卫生院,从而打通基层健康卫生服务“最后一公里”;可以利用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国家战略平台,构建跨区域公共卫生合作共同体。
第三,以法治保障民生。以法治助力广东共同富裕实践,有助于为全省民生保障建设营造规范有序的法律环境。而以法治方式保障民生这一底线,正是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有力回应。借助于广东致力于打造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这一有利契机,加强民生领域中教育、医疗、就业、保险等各层面立法的均衡发展,以及民生领域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从而推动全省民生质量得到实质性提升。
第四,以科技赋能民生。民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根本,新时代保障民生、推进共同富裕离不开科技赋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运用大数据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科技赋能民生的最本质特征体现在充分利用技术的可及性、快速响应性和信息连通性,为群众提供贴心、暖心的民生服务。例如,借助于网络云平台和教育资源线上服务平台,使得疫情期间的线上办公和线上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可以说,通过科技赋能,使得人人参与民生建设、人人反馈民生实绩,推动广东民生工作高质量发展,增进广东民生福祉,提高全省人民生活品质。
(作者系广东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