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校声音

吴俊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时间:2022-12-12 09:10:54 来源:南方杂志社 【字体: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阐明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经济体系必须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如期实现。

  从“三新”逻辑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解“三新”逻辑,需要一个宏观的以发展方式演变为主线的政治经济学的认识框架。

  在出口导向型经济中,依靠外来的技术、资金和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凭借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我国建立了“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国际性大循环模式,转移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激活了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高速资本积累助推经济起飞。这种模式在创造中国奇迹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问题。转移了剩余劳动力,但低劳动力成本造成的收入分配格局阻断了分配向生产的正向反应;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生态代价;贸易量全球第一,但也导致了我国GDP的贸易依存度一度高达66.2%;堪称“世界工厂”、制造业全球第一,但许多产业缺乏核心技术和普遍存在“高端失守、低端过剩”;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但虹吸效应推动的资源向便于出口的沿海积聚也导致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在原有的发展模式中,遵循所谓的雁阵模式和比较优势,我们无法真正实现由低端向中高端的跃迁,因为发达国家既不会为我们提供高端产业和技术,也不会为我国的高端产业提供市场,我们只会在“进口高附加值的高端产业并出口低附加值的低端产品”的发展道路上越陷越深。

  这种模式的转折点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一个重大的趋势性变化是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出现了明显持续回落,以扩大内需和扩大进口为主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构成了这一时期的政策基调。2013年,中央作出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的判断。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同年11月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如果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我们要改革旧的经济结构,那么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构建新的经济体系,两者结合起来就是破旧立新。

  如果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标志着中国经济面临从国际大循环向国内循环转变的必要性,那么,始于2018年美国挑起的贸易战更加凸显了加快这种转变的紧迫性。2020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2020年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三新”逻辑存在三个层次:最上层是新发展阶段的宏伟目标,中间是要构建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最底层则是以新发展理念指导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只有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而实现新发展阶段的宏伟目标。而重中之重就是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从理论逻辑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系统性特征

  马克思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经济运行规律和社会扩大再生产理论都表明社会经济发展是系统性问题,任何一个环节的堵点、断点都会影响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在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系中,从生产环节来看,我们处于价值链和产业链的中低端,其实,中低端生产并不可怕,毕竟所有的经济发展都是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的过程,可怕的是如果被锁定在中低端,就阻断了向高级跃迁的通道;从分配环节来看,处于中低端的巨大生产能力,由此导致的分配结构抑制了向高级跃迁的内需动力;从流通环节来看,国内流通会遭遇进口商品和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国际流通会遭遇贸易壁垒,高度的贸易依存阻滞、延缓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推进;从消费环节来看,高端消费需要进口,低端消费生产过剩,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差距,降低了消费环节对生产环节的促进作用。总体来说,就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大国的经济体系必须以国内循环为主,也必须是高质量的生产、合理的分配、顺畅的流通、健康的消费,持续、稳定、进步的社会扩大再生产。把握系统性特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在生产环节,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在分配环节,要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增加知识、技术等高质量生产要素的收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在流通环节,“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同时“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在公共服务方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从党的全面领导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实践原则

  既然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系统性特征,那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必须要有一个足够智慧、强大的核心来领导协同推进,以避免发展中的“木桶效应”,这个领导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党加强对经济工作的战略谋划和统一领导,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体制机制”,并作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重大决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既要精准领会“操其要于上”,也要坚决贯彻执行“分其详于下”。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绿色发展”“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五大板块,以人的发展为宗旨,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实体经济为重要着力点,以科技创新为内在动力,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制度保障,以资源、环境为约束条件,以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为发展前提,通过协同推进构建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分配体系、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高水平开放体系等,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了系统部署。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伟大事业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广东始终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定不移用以统领广东一切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为新时代广东改革发展领航定向,为广东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打造新优势。未来,广东要把握大局大势、扛起历史责任,坚定不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全省要与时俱进,狠抓创新驱动战略,以“双区”和珠海横琴、深圳前海、广州南沙三大平台建设引领深化改革、引领科技产业创新,加快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充分彰显广东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作用。

(作者系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博士)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2年第23期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