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德友 刘汉钦:打造世界级湾区,塑造广东发展新优势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纵深推进“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持续释放战略叠加效应和强大驱动效应。坚持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东所能,咬定青山举全省之力做好这篇大文章。
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世界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具有自身特殊优势,包括其综合规模优势、研发和制造优势、全产业链优势等,也有区内要素流动受跨境限制、规则衔接不全面等短板。深入推进大湾区建设,必须扬长避短、扬长克短,通过打造世界级湾区,再塑广东发展新优势。
强化区域创新协同,携手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
创新发展才能动力澎湃。粤港澳大湾区孵化器、众创空间数量全国最多,发明专利的有效量、PCT国际专利有效申请量居全国首位。根据世界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连续多年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创新集群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日本的东京湾区。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改变旧有的经济秩序和搭建新的创新版图,粤港澳大湾区聚合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研发平台和产业基地,已经形成“制造为基石—创新为引领—数字化赋能”的科创生态和从研发到孵化再到应用的完整链条。与此同时,大湾区科技创新正朝着整体化、系统化、战略化方向迈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点—线—面”空间布局逐步成型:“两点”(深港河套创新极点、粤澳横琴创新极点)、“两廊”(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两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一流的湾区必然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优良基地,创新合作是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更是湾区发展的不竭动力。大疆无人机、云洲无人船等粤港澳三地创新合作项目的成功实践,正是“港澳研发+内地转化”式科创协同发展的有力证明。港澳在金融、研发、人才方面具有专长,珠三角在制造、市场和应用场景等方面具有优势,湾区不同城市创新优势互补、资源开放共享,在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复制三地合作创新项目经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尤其需要关注的是,香港的科技创新具有特殊优势和竞争力,大量开创性研发成果诞生于香港,这源于香港对国际顶端人才的独特吸引力和宽松高效的创新环境,但其创新成果缺乏产业化规模化的应用场景,而后者正是湾区内地城市所具有的。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前店后厂”到如今的创新协同,粤港澳三地相互借力、相互成就是不变的主题。
推动粤港澳三地科创高质量协同发展,打造“经济力+科创力”综合湾区。要探索完善联通港澳、接轨国际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畅通创新要素自由流动。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借鉴港澳强调市场主体导向经验,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推进开放创新和对接国际通行规则。要在科研资金、设施、人才、物资共享方面推出更多更实有效举措,提升科研物资的跨境通关便利化水平和跨境数据的流通共享,聚集国际先进创新要素和推动粤港澳科技要素对接世界。要以“小切口”改革克服粤港澳三地政府架构、法律条款、科技创新管理的差异带来的不便,破除长期存在的机制体制障碍,疏通科技创新领域合作的壁垒和堵点,让粤港澳大湾区处处涌动着创新创造、创业创意的生机与活力,实现粤港澳三地科技创新“联通”“贯通”“融通”,携手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
推动制度规则衔接,进一步提升湾区营商环境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国两制三法域”的独特性,这是保证了三地能够发挥各自优势的关键,但若相互间的制度规则体系对接不好,则会严重影响湾区的深化合作,大大提高合作的制度型成本。因此,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是核心问题。近年来,广东落实“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东所能”,以“湾区通”工程为抓手,推动大湾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广东在CEPA框架下对港澳实施更短的负面清单,基本实现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港澳企业在法律、会计、建筑等领域在内地投资享受国民待遇。港澳企业商事登记实现“一网通办”和“跨境通办”,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一个工作日内办结。此外,广东推动制定首批“湾区标准”清单,涵盖食品、粤菜等23个领域70项标准。
不难看出,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过程也是广东在新时代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粤港澳软硬联通,一方面推进了三地制度对接和湾区营商环境改善,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生产要素的高效跨境流动。以资本为例,广东携手港澳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创新,推动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深港通”、债券“南向通”和“跨境理财通”等措施落地实施,人民币成为粤港澳跨境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港澳居民通过代理见证开立内地银行个人账户超18万,拓展银联港澳版“云闪付”APP、微信和支付宝香港电子钱包等移动支付应用场景,大湾区居民享受跨境金融服务更加便利。再来看劳动就业(人的流动),广东正持续拓展职业资格认可、标准衔接范围,在医师、教师、导游等8个领域,以单边认可带动双向互认,3000多名港澳专业人士取得内地注册职业资格;前海国际人才港、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陆续开港,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推动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促进人员、货物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制度对接和营商环境改善,其目标是促进全要素低成本高效流动,在资源要素流动过程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营商环境改善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形成驱动产业转型和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需要明确的是,规划对接、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是需要双方乃至三方相向而行,彼此间都要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而非单方面的义务。香港目前正走在由乱及治到由治及兴的大道上,具备更好与内地开展合作的政治环境,香港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的历史机遇,发挥自身优势,与大湾区内地城市珠联璧合,不断增强发展动能,充分释放香港社会蕴藏的巨大创造力和发展活力。
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
共建开放大平台。大湾区是我国国家层面的规则体系与全球层面国际规则体系的融汇对接区,是经贸制度和规则的转换器。其中,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合作平台是新时代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是制度型开放的集聚地,必须充分释放和发挥其多重政策叠加效应和对外开放引领作用,为广东乃至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路。要推动横琴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彰显“一国两制”优势的区域开发开放示范,围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构建与澳门一体化高水平开放的新体系;要推动前海打造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开放新高地,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规划,高水平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要推动南沙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建设大湾区国际航运、金融和科技创新功能承载区。
共搭经贸大网络。港澳具有广泛的海外商业网络和突出的海外运营经验优势,是内地“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桥梁和纽带,是全球生产要素和商品服务拓展内地市场的“翘板”。要发挥港澳在财务、设计、法律及争议解决、管理咨询、项目策划、人才培训、海运服务、建筑及相关工程等国际化专业服务优势,扩展和优化国际服务网络,为企业提供咨询和信息支持,充分利用内地制造优势,推动大湾区企业联手走出去,在国际产能合作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支持粤港澳三地企业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加强与世界主要经济体联系,吸引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组织总部落户大湾区。加快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支持跨国公司在大湾区内设立全球研发中心、实验室和开放式创新平台,提升大湾区对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
共享湾区大市场。大湾区的人口规模超过8600万,经济体量超过12.6万亿元,是名副其实的大湾区、大市场。随着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粤港澳三地的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逐步完善,人员、货物等各类要素流动更加便捷,市场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湾区大市场红利渐次释放。同时,要把湾区市场一体化建设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摒弃狭隘思维,打破横亘区域内外的市场封闭、地方保护。要把内部畅通作为更好服务国内市场需要的基础,推动物流、人流、资金流自由开放流动,打造内联国内市场、外通国际市场的新时代湾区。要重点推进大湾区资本市场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其价值发现、资金融通和资源配置功能,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大湾区建设的重点领域。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逻辑结构研究”(19BJL007)阶段性成果之一]
许德友(广东省委党校科研处处长、教授)
刘汉钦(广东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2年第20、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