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校声音

《南方》杂志采访宋音希: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推动实现完整全面的共同富裕

时间:2021-09-23 09:54:37 来源:《南方》杂志 【字体:

  共同富裕不是简单的物质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实践诠释。物质富裕与精神富有,两者缺一不可;生活要富裕富足,精神要自信自强,这是我们对共同富裕的完整愿景。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精神文明建设将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南方》杂志邀请两位专家,对广东作为经济第一大省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等议题进行探讨。

   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广东力量

  《南方》杂志: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的物质文明建设水平居于全国前列,接下来应该如何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推动实现完整全面的共同富裕?

  杜联藩: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对社会和谐富裕的理想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普惠均衡共享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

  在物质丰富的当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应有之义,特别是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加强文化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础元素融入乡村振兴中,厚植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美丽宜居文明乡村,实现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共同富裕恰是乡村振兴真正之道。

  宋音希: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应在建成文化强国的路途上贡献更多力量。在继续高质量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全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文化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未来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广东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聚焦高品质文化服务,引领人文湾区建设,从而能够对接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随着近些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已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人们不断呼唤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而这一点,也越来越成为衡量人民幸福感的重要尺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深度发展,已经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基本现象。城市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腹地,同时,是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的重要载体。在高质量发展中,文化的孕育与引领,将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高品质的文化服务,是以保障市民基本权利、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为核心的,它能够发挥文化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服务功能,也能够激活文化资源、活跃城市文化氛围、塑造城市文化形象。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

  《南方》杂志:树高千尺不忘根。在共同富裕道路上,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促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

  宋音希:广东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腹地,本土的文化资源是十分丰富的,也具有自身的地域特色。在传统文化方面,广东要继续深入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打造出一个属于岭南文化的大IP。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全国各地几乎都有独特的传统文化资源。我们需要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保护、传承与利用好这些传统文化资源,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真正有效地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文化场景的营造将会成为地域传统文化资源活化在未来需要加强探索的方面,就目前各地的经验来看,地方文化IP或品牌的培育,能够带来很好的效果,但这也是一个需要积累与耐力的工作。

  此外,要结合实践,充分发挥博物馆的职能,让文物活起来。新媒体时代,传播形式的新颖也十分重要,要拉近传统古老文明与年轻一代之间的关系,需要更为生动、鲜活、有趣味的表现形式来打开文物的历史,讲好文物故事,传递出文化的正能量。让文物活起来,让古老的文化样态有机融入时代的文化中,融入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中。

  杜联藩:《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载体。我们可以在全面乡村振兴中传承“天人合一”的发展之道。从中国特色的二十四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设施;从符合节气的节日庆典,到展现山水韵味的水墨笔画;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从食疗同补的乡村美食,到自强不息的耕读精神等中华文化的标签,都承载着中华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探寻耕种文化、建筑文化、生态文化、饮食文化、医药文化、节庆文化、技艺文化、民俗文化、治理文化其中蕴藏的精神实质,发现传统优秀文化之美,让农耕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活力。要探索建立区别于城市的乡村建筑文化,实现人、地、天在乡村生生不息的和谐发展。

  带动后富要将物质帮扶和精神帮扶结合起来

  《南方》杂志:我们如何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更多的文化、精神财富,从而实现“先富带动后富”?

  杜联藩:我们应该从脱贫攻坚经验中推行“业广惟勤”的劳动观念。《尚书》讲“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左传》言“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些都在倡导勤劳对于成功或者富足生活的重要作用。广东在省内脱贫攻坚战场上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就是对共同富裕的一种探索实践。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就不能简单地给钱给物,要把物质帮扶和精神帮扶结合起来。广东实施教育帮扶解决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组织“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三大职业培训解决生活技能,开发公益岗位、提供就业资助金奖勤罚懒,乡村工程就近招工以工代赈,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镇村户企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利益共享,培训致富带头人实施先富带后富共同致富,这些都是广东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主要抓手,也是实践中的宝贵经验。通过物质层面奖励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转变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让“要我富”变成“我要富”,树牢群众劳动致富的理念,从精神层面转变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才能让脱贫成效长久稳固,引导群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实现共同富裕。

  我们应该从生产发展实践中推广“富而好礼”道德追求。改革开放后广东经济高速发展,我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但乡村精神生活的不平衡不充分就凸显出来,有些村庄一部分人富起来,文化建设遭遇“空心病”,造成隔阂,人心不齐。在生产发展中我们必须坚守良知底线,致富不忘乡亲,带领身边的村民共同致富,企业要拿出部分利润与当地村民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形成利益联结共同体。

  宋音希: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逐年提升,这方面的成果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十三五”期间,广东文化产业已经实现9大类146个行业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完整,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装备生产、文化产品制造等产业规模都已领军全国。广东的旅游、影视、文化信息等产业有一定的基础,从面上来说,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能够带动更多的城乡居民迈向共同富裕。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以创新为核心动力,开阔视野,努力创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符合国际化发展特点的优质文化成果,创立并完善自身的文化品牌,传播好中国的文化之声、创新之声;要继续推动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与产业园区的发展,呼吁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与政策环境的助力,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产业集聚区,并带动大湾区的丰富资源进入新时期的产业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共享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从而达到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杜联藩: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广东文化工作部副主任

宋音希: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广东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

《南方》杂志记者∕杨洋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 李焱鑫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1年第19期

原标题: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推动实现完整全面的共同富裕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