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校声音

郑志国:全面认识共同富裕的内涵和条件

时间:2021-09-23 09:21:30 来源:《南方》杂志 【字体: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全面阐述了共同富裕的内涵和条件,明确回答了什么是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等问题。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认识共同富裕内涵和条件,对于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共同富裕就是要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好日子

  共同富裕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一种美好理想,是通过全体人民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简单讲,共同富裕就是要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好日子。什么是好日子?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来看,认识共同富裕的内涵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新中国历代领导人对共同富裕有大量论述,理论界更是有大量研究。虽然追求富裕是人们的普遍愿望,但是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自觉以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也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按照党的十九大对未来发展两个阶段的安排,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目标一致,发展阶段和进度有差异。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又是比现代化进程更漫长的历史任务,要充分认识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第二,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以往讲富裕,主要是对物质生活而言,精神生活很少说富裕。在现代社会,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是密不可分的。实现共同富裕不仅要大力发展物质资料生产,创造充裕的物质产品,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创造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要。

  第三,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富裕标准从收入和消费水平看有一个具有伸缩性的区间,达到这种标准的起点或下限就是富裕,上限似乎没有止境,但是受人口资源环境的约束。我国有14亿多人口,如果只是少数人的生活达到富裕标准,那不能说是共同富裕;如果多数人的生活达到了富裕标准,另外少数人虽然还算不上富裕,但是也能做到衣食无忧,那可以说基本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当全体人民都达到了富裕标准,才能说完全实现了共同富裕。目前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条件和水平有很大差异,社会成员的能力也不同,各地区各阶层群众的富裕先后次序和水平必然有差异,不可能所有人同步富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富裕的人会越来越多,富裕程度总体上会逐步提高,但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富裕水平差异将长期存在。

  第四,在开放条件下讲共同富裕,既要注重国际比较,又要强调中国特色。按人均国民总收入划分,目前我国属于中等收入国家。同高收入国家相比,现在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按汇率折算约占其四分之一,按购买力平价折算约占其三分之一,按工农业产品和服务人均消费量计算约占其三分之二。我国应当制定既科学又符合国情的共同富裕标准,不能简单同发达国家比人均国民总收入。可以设置共同富裕综合指数,由家庭财产、人均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主要消费品的人均消费量、人均受教育程度、预期寿命、基尼系数等多种指标按一定权重合成,用于分析评价共同富裕进度。

  通过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加财富总量

  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条件有两个方面:首先要通过高质量发展创造足够多的财富,其次要通过合理分配让全体人民共享这些财富。用一个通俗的比方来说,就是把蛋糕做得足够大并让全体人民合理分享。

  我国现有财富总量无论怎样分配,都不足以实现共同富裕。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和社会各项事业,才能创造出实现共同富裕所需要的财富总量。为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国家层面应坚持以人民需要为导向,在企业层面实行以市场为导向。两种导向在长期内是一致的,但有时市场需求会偏离人民需要,这时应当根据人民需要来校正市场偏差。力求按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来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质量。在追求共同富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节约,反对浪费。

  一个社会的总财富不仅有各种生产活动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而且还包括各种生态产品和宜居环境。要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力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全面满足人民的经济需要和生态需要,尽快实现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资源效率转变,从资源一次性、单一性利用为主向循环利用、综合利用为主转变,从以煤炭和石油为主要能源向以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转变,力争使我国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清洁能源对石油煤炭的替代,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新能源基础。各行各业都要大力推进生产清洁化和智能化,努力使我国在发展生态智能化生产中尽快走在世界前列。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高质量发展创造足够的财富来实现共同富裕。

  建立健全三次分配制度使财富由全民合理分享

  现代社会财富从生产到消费会经历多次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初次分配主要是在生产领域由企事业单位组织实施,基本上与生产活动同步完成;分配依据是劳动贡献和其他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结果表现为工资、企业盈利、利息、地租、生产税等等。对广大劳动者来说,就业是参加初次分配的基本途径,只有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保证全体劳动者有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才能实现共同富裕。要加强和改进对劳动贡献的考核,更好实现按劳分配。资本参与分配的方式包括实业投资盈利、入股分红、存款取息等,坚持由市场决定这些分配数额和比例。切实加强和改进上市公司分配监管,根除虚假包装上市和圈钱行为。建立健全技术参与分配制度,实行专项技术折价入股分红、专利技术转让和拍卖等方式,让各种实用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并给发明人带来应有收入。

  国家通过税收、转移支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发展各种福利事业对初次分配结果进行调节,形成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要综合运用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工资政策来调节城乡居民收入,适当提高所得税对超高收入的累进级差。将征收个人所得税积累主要用于增加中低收入家庭和群体收入,设立中低收入群体发展基金和补贴基金,更好发挥它的再分配调节作用。提高农村低保水平,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

  如前所述,追求共同富裕不能搞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那些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人对社会作出了较大贡献,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一些先富起来的人感恩社会,自愿拿出部分收入,通过捐助、资助和发展慈善事业等方式来增加其他社会成员的收入或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这种做法被称为第三次分配。从捐献者的主观愿望来看不一定是有意识去重新分配社会财富,但是在客观上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目前我国高收入和中等收入人口累计有数亿人,全国形成了包括大批民营企业在内的数千万企业,第三次分配蕴含巨大潜力。虽然第三次分配数额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例不大,但是对缩小贫富差距发挥日益明显的作用。国家可以也应当通过法律政策来引导和规范第三次分配,使之健康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作者系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二级教授、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副会长)

本文责编  张蓓蕾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1年第19期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