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德友:党史学习教育需要更多用“生动”去“打动”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长征过雪山途中,有个同志穿着单薄的旧衣服被冻死,指挥员让把军需处长叫来,想问问他为什么不给这个被冻死的同志发棉衣,队伍里的同志含泪告诉他,被冻死的这个同志就是军需处长。管被服的宁可被冻死也没有让自己先穿暖和一点,这是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党史中这样一个并不复杂却能触动人内心的故事,经过总书记的简单讲述,就把我们党千千万万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生动地呈现出来,打动了听众的内心。正是依靠这样的军队和政治觉悟,我们才赢得了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斗争。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我们一定要把它讲好、学好、用好。但在信息供给方式多元化、传播方式多样化的今天,要扎实地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
学习,通俗地说,首先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信息接收渠道,获得外部信息;然后在大脑中,人们将这些信息进行联系、处理和反馈,以得到新的认知、逻辑和道理。学史,当然也符合类似的过程,只是,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时移世易,人们处在当下的环境里,去理解当时的人、事、情,总会存在一定时空差异和“情景误差”。特别是在学习党史过程中,由于党史基本的脉络和内容大家都学过一些,知道一点,再机械地去学,重复的外部信息输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倦怠之感,从而影响到后续的“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如何让重复的信息输入变得使人易于接受、乐于吸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拂去岁月的尘埃,摒弃单调的说教,让过去的事情鲜活起来、丰满起来、生动起来,把受众代入到历史现场,转换时空,让人们设身处地理解当时行为的前因后果、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人物的所思所想,最大程度地做到情景回归或再现。在此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切口宏大化、故事抽象化、事件程式化、人物脸谱化。当过去的人、事、情“活”起来了,“动”起来了,鲜活起来了,就相当于赋予了它全新的生命、更有说服力的诠释,它也就不再是重复的信息输入,而是能打动人内心的事实,能触动人灵魂的故事,这理应是党史故事的正确打开方式。
近期热播的建党百年献礼剧《理想照耀中国》第8集《雪国的篝火》,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雪山的一个片段,没有宏大叙事,也没有激烈战斗,不足30分钟的时间里,该剧只把炊事班如何为连队打前站、搬运炊具、搜罗吃的、想办法生火,真实又生动地再现了出来。根据片尾的文字说明,该连(红三军团六师十七团一连)长征途中除了作战减员外,指挥、战斗人员没有一名因饥饿牺牲,而负责生火做饭的炊事班9人,却因寒冷、饥饿和劳累而全部牺牲。一个短短的历史截片,几个生卒年不详的无名红军战士,却把红军翻雪山时严酷如炼狱的环境生动地展现了出来;剧中没有旁白,也没有太多台词,但却在“雪皑皑、野茫茫”中把红军战士的顽强革命意志淋漓尽致地彰显了出来。风雪途中那堆隐约可见的篝火,是战士们心中最大的温暖,更是未来美好的希望。此景此情,观者无不为之震撼、感动,心灵受到极大的洗礼和升华。
党史学习教育要能入心入脑,前提须动心和动脑。怎样才能动心动脑?即要用党史丰富的素材去打动人。如何去打动人?要使用更好的叙事方式和呈现方式,尽量做到不枯燥、不单调、不生硬。总书记讲的关于军需处长的故事、电视剧里呈现的炊事班的故事,都是以小见大,小切口见大历史,小故事说大道理,用生动、形象、丰满的语言、画面、视频、实物讲述感人至深的党史故事,真实却又润物细无声地展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党性修养和精神追求。
党史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富矿,它是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用血肉之躯和信念之魂沉积铸就而成的,它是推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我们要用足用好党史这座精神富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会讲故事、讲好故事,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讲好新时代的故事。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需要更多用“生动”去“打动”,让广大党员在“生动、打动、动心、动脑”的学习教育过程中,不断获得精神滋养,汲取奋进动力。
作者系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广东行政学院)研究生部主任、教授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2021年6月28日第A1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