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校声音

魏法谱:广东在百年党史上的历史方位

时间:2021-05-10 11:07:32 来源:《南方》杂志 【字体:

  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诞辰,在这一百年的伟大征程中,广东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无论是建党之初还是在随之而来的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后来的改革开放中,广东始终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共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书写了极为光辉的一页。

  广东是全国最早建立党的早期组织的地方之一

  广东作为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地,思想活跃,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基地。早在1912年就有陈振飞在《民生日报》上刊文传播马克思主义。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新思想、新文化开始席卷广东大地。马克思主义传播更加广泛。杨匏安在《广东中华新报》连续19天连载《马克斯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一文,成为华南地区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随后,《新青年》南迁广州,《广东群报》《劳动与妇女》等也纷纷面世,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巩固阵地。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陈独秀的指导和谭平山等人的努力下,1921年春,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第三个成立党的早期组织的地区,也是全国6个最早建立党组织的地方之一。中共一大之后,中共广东支部正式建立,积极发动工人运动,参与领导了香港海员大罢工,并点燃了农民运动的星火,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农会—海丰总农会。广东党员人数迅速增加到32人,仅次于上海。广东团组织也发展很快,在全国最早建立的17处团组织中,广东就占了5处,团员500余人,占当时全国团员人数的十分之一。

  得益于广州较好的革命环境,1922年5月2至6日,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引导工人阶级开始走向全国团结的道路。随后,1922年5月5至10日,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也在广州召开,宣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这些革命活动为后来广东成为大革命策源地奠定了基础。

  广东是大革命策源地,推动全国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

  随着广东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在共产国际要求下,中共中央局南迁广州。中共三大于1923年6月12至20日在广州召开,大会统一了党内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认识,正式决定实行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广东成为大革命的策源地。在广东区委委员长周恩来和区委书记陈延年的领导下,广东党组织得到了大发展,成为全国党员人数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并一度成为全国党员人数最多的地区。广东区委成立了监察委员会,成为党建立的首个地区纪检监察机构。农民运动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先后在广州举办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农运人才,推动了全国农民运动不断发展。广东农民运动在彭湃等人领导下,也发展迅速。到1926年5月,建立农会的县达到61个,农会会员达到62万多人,占全国农会会员总数的60%以上。工人运动也得到大发展,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坚持了16个月,沉重打击了英帝国主义。第二、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也先后在广州召开,并于1925年5月在广州正式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广东区委还成立了军事委员会,领导建立了大元帅府铁甲车队,成为党独立建立革命武装的最初尝试。不久,在此基础上成立叶挺独立团,成为党独立掌握革命军队的具有开拓意义的实践。随着广东的统一,在广东区委倡议下,北伐战争顺利开展,革命迅速从广东一隅推向全国,全国革命形势不断发展。

  广东在土地革命中坚持红旗不倒

  1927年,由于四一二、四一五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的残酷镇压,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归于失败。广东党组织率先举起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旗帜。在1927年4月15日当天,就有澄海、五华等县爆发武装起义,起义的浪潮席卷全省40多个县。随后,广东秋收起义、年关暴动等掀起了广东土地革命的高潮。随着各地起义不断深入,海陆丰先后成立陆丰、海丰苏维埃政府,建立起海陆丰根据地。其颁布的《没收土地案》成为党在土地革命中颁布的第一个土地法规,海陆丰苏维埃也在全国最先举起苏维埃的旗帜。随后的广州起义也具有重要地位,第一次开创了城乡配合,工农兵联合举行武装起义的先河,第一次公开打出“工农红军”的旗号,第一次在大城市中建立苏维埃政权。

  在随后的革命斗争中,在党的领导下,琼崖革命根据地、东江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随着斗争的不断深入,部分根据地纳入中央苏区,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根据地还建立了红色交通线,传输物资和文件,并护送干部进入苏区。到1934年10月,先后有200多名干部经过广东的红色交通线进入中央苏区。随着国民党“围剿”的加剧,各根据地遭到破坏,无论条件如何艰苦,古大存、冯白驹等根据地创建人都始终坚持红旗不倒,为广东党组织的恢复和重建打下了基础。

  广东是抗日战争的三大敌后战场之一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在党的领导下,广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建立了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在广东省委领导下,创建了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建立了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成立了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珠江纵队、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和韩江纵队(潮汕、梅埔)等7支纵队,总人数2.8万余人,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还进行了震惊中外的文化名人秘密大营救,成为中国抗战史上光辉的篇章。华南抗日纵队牵制日伪军15万人,作战3000多次,总歼敌22114人,配合了全国抗日战场和盟军反攻作战,成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华南敌后根据地积极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了面积达9.7万平方公里的根据地和游击区,人口1000多万,成为全国三大敌后抗日战场之一。

  广东是解放战争时期华南解放的基地

  解放战争爆发后,广东党组织在国民党广东当局撕毁停战协定的情况下积极恢复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清剿”。在斗争中,先后成立了琼崖纵队、粤赣湘边纵队、闽粤赣边纵队、粤中纵队、粤桂边纵队和粤桂湘边纵队等7支武装力量,总人数达到17万人,并开辟了以广东为中心,遍布桂、滇、闽、赣、湘、黔等边界的7大块游击根据地,成为党在华南地区领导的武装斗争声势最大、最具规模的时期,为配合南下大军作战、解放华南奠定了重要基础,成为华南解放的基地。广东党组织还积极建立统一战线,护送民主党派人士20多次、350多人北上参加新政协。在广东战役、粤桂边战役和海南岛战役中,广东人民积极支前,为全省和华南地区的解放作出了贡献。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

  1978年,广东被中央赋予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在40多年的征程中,广东不负党中央重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也是展示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和国际社会观察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广东综合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从1989年开始,广东经济总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一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991年起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进出口总额从1986年起一直位居全国第一位。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跃居全国第一。人民生活水平也实现了历史性提升,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广东还是体制机制各方面改革的先行者,一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创造了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多个“第一”。广东改革开放的实践和经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参考依据,为全国其他地方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经验借鉴。

  广东改革开放的探索和实践,也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探索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的若干重要节点、重大思想阐发都与广东有着紧密联系,若干基本观点和重要论断也是在广东改革开放实践中萌发、产生、形成并实现飞跃的。邓小平理论在广东逐步完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广东提出,科学发展观在广东酝酿。可以说广东的改革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素材和经验支撑。

  (作者系广东省委党校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教研部副教授)

  ◎本文责编/蒋玉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1年第08期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