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校声音

许德友:锚定“十四五”航向: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时间:2021-04-15 16:43:29 来源:《南方》杂志 【字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是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落实,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锚定航向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阶段性战略目标: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前第一个百年目标已经圆满完成,从现在到第二个百年还有不到30年的时间。根据党的十九大要求,分两个阶段来安排:2020—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四五”时期是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向全面现代化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和起步阶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表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新的一大步。

  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目标,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看,至少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包括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等各类具体的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属于经济基础层面和生产力维度的现代化;二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包括顶层制度设计、行政体系、基层治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体制机制,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政府公信力、治理能力、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属于上层建筑层面和生产关系维度的现代化;三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现代化,这是现代化的最终落脚点,对于整体意义上的“人民”来说,现代化的指向就是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对于个体意义上的“人”来说,现代化的最终指向是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具体到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的第一个五年即“十四五”时期,根据规划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现代化是主要目标。《“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17个方面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大事难事,兼顾“国家大事”与“关键小事”。根据2035年远景目标,进一步分解具体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指标。要做好这些“大小事”,除了需要在表述上进行实化量化具体化目标,在内容逻辑上要环环相扣,在工作部署上要层层递进。同时考虑到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一些重要指标如经济增长目标以定性表述为主,将指标值设定为“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从而增强了发展的弹性和灵活性。但一些涉及国家安全的指标,如粮食生产、能源保障等指标,明确使用了“多少数量以上”的目标表述,体现了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要求。

  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治理体系的保障,更离不开治理效能的提升。随着科技、产业、民生等领域的发展,经济、社会体制机制的适应性改进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制度改革是为了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同时能提高居民和家庭的社会福祉,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对我国而言,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都是唯一的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发展和成型的,也必然在更全面、更深入的改革开放中优化和完善。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除了开篇(第一篇)外,其他每一篇中都有一章或多章部署所在领域的制度体系及其体制优化,这体现了“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与实现路径的统一性。

  乘风破浪

  —把好时与势,勇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

  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十四五”,我国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继续发展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变化的复杂性、剧烈性、深远性都前所未有,我们对此需要进行全面辩证的分析。在精准把脉、客观综合的认知和“诊断”的基础上,把好时与势,坚定既定航向,沿着“十四五”发展路线图,朝着2035年远景目标,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国际层面,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的大方向没有改变,但当前正经历曲折和挫折,经济和贸易议题的泛政治化倾向进一步恶化了我国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它让世界变得更加扁平化;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主义是经济全球化的阻力,它让世界变得更加割裂和内顾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发展和广化拓展从来都不是线性的,而是螺旋式上升、坎坷中前行,甚至是“进两步退一步”。目前各国对外开放的谈判议题从“边境上”贸易壁垒深入到“边境后”规制,这使得贸易和投资谈判的难度加大,同时也让区域一体化、全球价值链深度链接、营商环境竞争成为经济全球化新的呈现形态。在全球化变迁进程中,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模式也逐步演化:经济全球化的生产力发展层面,中国连续12年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出口大国地位,影响举足轻重;经济全球化的生产关系变革层面,中国已经全面融入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成为当今世界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主引擎。

  但问题和挑战也孕育于中国与世界新的互动模式中。中国倡导的多边主义、多极发展,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美国长期主导的全球经济治理秩序,冲击了美国作为居高临下的守成大国的地位,他们想当然地认为中国会与其争夺全球资源,基于战略利益层面的考虑,美方不断在全球层面遏制和打压中国。除了担忧经济基础层面的所谓利益之争,美国更担心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模式,中国的发展模式、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迥异于美国所推崇的“模板”,从上层建筑层面,它又想当然地认为这会威胁到其所谓的制度优势和价值观念。如此一来,在美国的主导和策划下,有关我国本属于贸易投资层面的经济议题,被人为地泛政治化,如华为的技术优势被认定为“安全”问题加以“围剿”。可以预见的是,以后类似的对中国开放发展的外部干扰可能会越来越多,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判断,同时行动上顺应全球治理变革趋势,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把握经济全球化的风险防范,在开放中构筑安全保障。

  国内层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的矛盾也意味着新的发展要求,即高质量发展。在量的增长方面,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但这些方法和经验未必适用于“质的提升”,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这个新的发展基础上,需要继续通过深化改革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以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等难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综合来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的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

  行稳致远

  —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各领域高质量发展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十四五”时期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向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重点在于通过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并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推动各领域全过程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科学指引和重要保证。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是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指导理论和行动指南。纵观当今世界和过去历史,能同时兼顾到新发展理念这五大方面要求的国家和地区,可谓凤毛麟角,顾此失彼是常见情形。因此,在“十四五”规划具体落实中,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兼顾,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锚定远景目标、系统谋划推动,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内外循环,明确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新发展阶段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也是贯穿于《“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新发展格局不是横空出世的“飞来峰”,它是从过去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是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探索出来的。构建新发展格局,国内国际的经济循环畅通无阻是关键,要打通“堵点”、补上“断点”,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畅通经济社会循环。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在良性互动过程中,规模得到扩大、水平得到提升,巩固和强化我国“世界工厂+世界商场”的地位。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要补齐短板,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经济正常运转。要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通过“提低扩中”,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保持人均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基本同步,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

  落实“十四五”规划,形成强大合力,保障相关工作高质量落地。“十四五”规划的酝酿和出台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集中体现。民主的本义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把民心所向转化为执政党的行动指向(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而有效避免出现党派纷争、利益集团偏私、少数“政治精英”操弄等现象。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到2021年全国两会,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历经“千锤百炼”而诞生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凝聚着全党全社会的智慧,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期盼,画出了最大同心圆,汇聚起发展正能量。如何让规划落地落实落细落好,是下一步的工作着力点。要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更好履行政府职责,最大程度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强化规划编制实施的法治保障,使好的规划得到好的落实,一步步让期盼变成现实,让远景变为近景、实景。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逻辑结构研究”(19BJL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广东省委党校研究生部主任、教授)

  ◎本文责编/郭芳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1年第6期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