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校声音

《南方》杂志专访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危旭芳:做好“三个衔接”,推动产业扶贫走向产业兴旺

时间:2021-01-05 11:27:31 来源:南方杂志 【字体: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要求、关键所在。近年来,广东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成效初显。

  面向现代化新征程,广东怎样推动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有效衔接?近日,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所长危旭芳在接受《南方》杂志专访时表示,要着重从观念、规划、政策等三方面做好有效衔接,将“精准”原则贯穿乡村产业发展始终,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要以产业振兴为抓手,构建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长效机制,重点做好‘特’和‘融’两篇文章。”危旭芳表示。

  推动产业扶贫和产业兴旺前后接续

  《南方》杂志:在脱贫攻坚中,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的长远之计。在您看来,广东在产业扶贫方面有哪些亮点?

  图片说明

  危旭芳:“十三五”以来,广东在产业扶贫工作中亮点突出,产业支撑带动效应显著。以产业为支撑,广东将扶贫工作嵌入地区的整体发展,打通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循环”和“外循环”。实施扶贫产业项目6.3万个,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7246名。建成扶贫车间、工作坊1022个,开发公益性岗位1.7万个,帮助全省40.86万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广东坚持龙头带动、特色发展和创新先行,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大市场,聚力建设岭南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体系。着力发挥好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牵引示范作用,2018年至2019年扶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建设10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南方》杂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乡村产业来说,做好有效衔接要注意把握哪些问题?

  危旭芳:要针对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分阶段、分地区逐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好观念、规划、政策等有序衔接,推动减贫脱贫和振兴致富平稳转型,建立长短结合、点面兼顾、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

  一是长短结合,以产业为支撑推动产业扶贫和产业兴旺前后接续。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是基础和支撑。一方面,产业扶贫和产业兴旺前后接续互连、目标导向一致。如果说全面脱贫是近期目标,乡村振兴是远期图景,那么产业扶贫就是发展的手段,产业兴旺就是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产业扶贫和产业兴旺侧重各异,定位有别。产业兴旺重在顶层设计、宏观规划,产业扶贫则重在具体操作、微观施策,具有一定程度的过渡性和短期效应。广东作为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完全有责任和能力在接续推进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方面发挥引领示范效应,为全国积累经验。

  二是标本兼治,着重做好观念、规划、政策衔接。脱贫攻坚已实施多年,拥有较成熟的体制机制和运作体系;而乡村振兴正处于由顶层设计向微观施策、由整体规划向具体操作转型的过渡期。不能就脱贫攻坚谈脱贫攻坚,也不要就乡村振兴谈乡村振兴。而是应着重针对协调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的体制机制衔接不畅、衔接度同步度梗阻断链等问题,着重做好观念、规划、政策衔接。在衔接过程中,要将“精准”原则贯穿乡村产业发展始终。各地禀赋资源、发展基础千差万别,前期脱贫进度及成效也大相径庭,所以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精准衔接,针对地区、乡村发展基础和阶段的差异性,逐步推进、有效衔接,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重点做好“特”和“融”两篇文章

  《南方》杂志:在产业扶贫过程中,部分地区存在同质化竞争现象,应如何避免?

  危旭芳:在脱贫攻坚的中国方案中,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稳定脱贫的关键之举和根本之策。“十四五”期间,广东要顺利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从根本上遏制产业扶贫的短期化和同质化偏向,要以产业振兴为抓手,构建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长效机制,重点做好“特”和“融”两篇文章。

  一方面,从“特”入手,做好乡村产业“特”字文章。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原则,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本底和优势特色,充分挖掘本地本村的生态、区位、资源、历史、文化等独特禀赋,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优质高效绿色富民兴村产业,做优做强岭南佳果、肉禽水产、花卉苗木、南北药材等特色优质产业,强化“粤字号”品牌引领作用,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实现特色振兴。

  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从“融”入手,大力拓展现代农业多元化功能,发展“接二连三”的互动融合型“第六产业”。引领特色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链条化发展,以产业链、价值链和利益链的补链强链为依托,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南方》杂志:特色产业是乡村产业中的重要部分,我省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如何?如何拓展乡村特色产业链条,做好“特”字文章,实现可持续发展?

  危旭芳: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特色产业发展初见成效。现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16个,形成了一批岭南特色优势产业,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也较高。然而整体来看,广东农业品牌建设仍存在短板,区域公用品牌的整体竞争力依旧偏弱,缺少如洛川苹果、五常大米、西湖龙井等品牌价值大、收益高、在国内外家喻户晓的品牌。因此,在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乡村特色产业链条、推进“特色农业+”三产融合发展非常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在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的基础上,要着重做好一道道“加法题”,例如,“特色农业 + 名品名标”,提升产业发展美誉度;“特色农业 + 龙头企业”,扩大产业发展辐射面;“特色农业 + 文旅康养”,增加产业发展附加值等。

  乡村三产融合的本质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要大力拓展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多元化功能,从初级的农业种养业衍生和拓展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功能和新环节,发展“接二连三”的互动融合型“第六产业”。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如广东着力推动的“粤菜师傅”“南粤家政”等工程都是很好尝试。

  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快推进“特色农业+”三产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无论加法题怎么做,都千万不能把农民的利益给加没了,要重点健全联农带农利农益农的利益联结和分享机制。

  以人才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南方》杂志:广东“十四五”规划明确,要增强欠发达地区内生发展能力。对于如何全方位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您有何建议?

  危旭芳: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人才振兴,加强工作队伍和人才建设。“十四五”期间,广东应着力推动从人才帮扶到内育外引,以人才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首先,要激发贫困主体的内生动力。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也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不管是在脱贫攻坚中还是在乡村振兴中,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要做好贫困群众的思想引领工作,“鱼”“渔”均授、“智”“志”双扶,让其真正成为有自觉有自信的财富创造者和振兴参与者。

  其次,做好乡村振兴队伍的衔接。育才与引智相结合,外引乡村紧缺人才,内培乡村长久英才。聚焦育才、引才、用才,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支持和促进返乡青年(农民工)创业就业。

  再次,加大政策支持,建立健全乡村育才留人机制。通过完善相应激励制度,营造育才留人的氛围、空间和平台。吸引外来高端人才“沉下来”,让有号召力的“带头人”、有行动力的“追梦人”、懂技术的“土专家”“田秀才”、善经营的“新农人”“农创客”等八方英才大显身手、大展才华,在乡村振兴伟业中书写新时代人生华章。

  《南方》杂志记者∕刘艳辉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李焱鑫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0年第25期

原标题:做好“三个衔接”,推动产业扶贫走向产业兴旺——专访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危旭芳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