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毅亭:在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中发挥党校(行政学院)系统整体协作优势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18日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正式提出来的。今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重点研究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强调黄河流域必须下大气力进行大保护、大治理,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尽管今年上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各部门各地区贯彻落实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特别是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步伐一点也没有停顿。今年8月27日和31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规划纲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从提出重大国家战略到制定《规划纲要》前后不到一年时间,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推进黄河治理的强大决心和历史担当。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9省区,绵延5000多公里,孕育了古老和伟大的中华文明。黄河流域横跨东中西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自古以来就有“治国必治黄”的高度共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怀、牵挂着黄河的保护与治理,一次次不辞辛苦,多次奔赴黄河流域9省区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这一点,黄河流域的同志们感受最直接、最强烈。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兰考黄河最后一弯,细细询问黄河防汛和滩区群众生产生活情况。2016年7月,他在宁夏强调要加强黄河保护,坚决杜绝污染黄河的行为,让母亲河永远健康。2016年8月,在青海听取黄河源头鄂陵湖—扎陵湖观测点生态保护情况汇报,嘱托要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2017年6月,在山西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强调用深植于黄河文化的“吕梁精神”鼓励当地干部群众。去年在内蒙古、甘肃、河南,今年4月在陕西、5月在山西、6月在宁夏考察,都对黄河流域保护与发展提出殷切期望,并对三江源、祁连山、秦岭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这样的节奏、这样的力度、这样的深度,足见黄河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分量。黄河流域,由于它的人文、由于它的历史、由于它的经济、由于它的生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具有标志性意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为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黄河流域的具体展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思想破除了发展与保护的二元对立关系,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环境与民生的关系、自然生态各要素的关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追求青山、碧水、蓝天、净土的愿望更加强烈。我国加快绿色发展给黄河流域带来新机遇,特别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治理已经成为新形势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黄河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但一直体弱多病,生态本底差,水资源十分短缺,水土流失严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沿黄各省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为突出。归结起来说,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最大的问题是生态脆弱,最大的威胁是洪水,最大的短板是高质量发展不充分,最大的弱项是民生发展不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是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补短板强弱项、保障黄河安澜的根本之举。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发展阶段构建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布局的大手笔之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是对区域发展战略的丰富和完善。从一江一河沿线,到三大城市群,中国正向世界展现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续写更大的发展奇迹。黄河流域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上中游7个省区发展不充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的5个在黄河流域,部分地方出现少数民族聚集区和贫困区交织重合现象。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赋予黄河流域的历史重任。贯彻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很重要的是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优化调整区域经济和生产力布局,促进上中下游各地区合理分工。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为重,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坚持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因地施策促进特色产业发展。推进兰州—西宁城市群、黄河“几”字湾都市圈协同发展,强化西安、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布局。
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根本的是要坚持系统观念,立足于全流域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谋划“十四五”发展时,把坚持系统观念作为必须遵循的原则,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系统观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推进各项事业中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11月14日他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找出问题根源,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要加强协同联动,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推动上中下游地区的互动协作,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要注重整体推进,在重点突破的同时,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性和整体性,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这样的思想和要求,对于黄河同样适用。黄河流域污染表象在水里,但问题在流域,根子在岸上。要克服就水论水的片面性,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水源涵养、荒漠防治、水土保持、污染治理、结构优化、创新发展等多元化发展目标。同时还要看到,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难治的河流。“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水少沙多、水沙异源,上游局部地区生态系统退化、水源涵养功能降低;中游水土流失严重,汾河等支流污染问题突出;下游生态流量偏低、一些地方河口湿地萎缩。新时代治理黄河,就要把黄河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来认识,突出黄河治理的全局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推动由黄河源头至入海口的全域统筹和科学调控。
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是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第一方阵”。《规划纲要》颁布后,相关部门和省区都开会研究推进贯彻落实,黄河流域党校(行政学院)一定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融入、主动对接、主动服务重大国家战略,在推进战略实施中走在前、作表率。黄河流域党校(行政学院)要开发更多特色课程,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使来校受训的党员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各地发展面临的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在《规划纲要》实施中主动谋划、主动担当、主动作为;要加强对《规划纲要》涉及重大问题的研究,加大决策咨询力度,为推动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智力支持。
要看到,黄河流域各省区地域特点不一,梯度差异较大,历史上缺乏协作传统,行政区划的分割性与流域发展的整体性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推进中央黄河战略落地实施,就要坚持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加快推进上中下游协同联动,打造流域协调发展新样板。这样的协作,首先就应该在党校(行政学院)系统体现出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提出成立黄河流域党校智库联盟,在此基础上,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专家组建团队,牵头编写出版《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蓝皮书,我完全赞成。这是加强流域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科研和智库协作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与流域9省区党校(行政学院)密切合作的实际举措。客观地看,党校(行政学院)在研究问题上相对比较超脱,在黄河治理和流域发展上又有比较厚实的研究基础。建立流域党校(行政学院)智库联盟,把黄河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就能发挥各地党校地域优势、禀赋优势,各展其长,更好从全局、整体和协同的角度推动黄河治理和流域发展。
黄河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有人为因素,更有自然原因。这就注定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打好这场“持久战”,党校(行政学院)系统不能缺席。黄河流域党校(行政学院)要团结起来、加强协作,为推动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贡献智慧和力量。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0年12月02日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