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德友 徐佳慧:坚持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
中国经济的起步和腾飞是在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其发展和转型也必然要在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深入开放和不断循环中得以完成。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越是在形势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下,越要在统筹好安全的前提下保持更加开放姿态,通过完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冲锋号角。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指引和行动框架,基本路径是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主要目标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1
方向指引:坚持新发展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新理念的指引。“两个百年”的交汇期和“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意味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理念是方向的指引,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正确,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新发展理念是价值引领,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它必须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经济建设领域尤其需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广东、深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面临的资源要素约束更紧,受到来自国际的技术、人才等领域竞争压力更大。目前广东的发展依然不够协调、不够平衡、不够充分,创新驱动的短板仍然不少,绿色发展的制度设计有待持续优化,开放型经济体制需要继续探索,共享发展的力度和进度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根本出路、唯一选择。如何看待、思考和处理这些发展中的问题,首先检验的是人们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指导理念,然后才是决策力和执行力。若连怎么看、怎么想都没搞清楚,怎么办、怎么干当然也是不可能的。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这既是对过去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和转型的指引。创新发展是为了避免动力衰竭,解决的是发展的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是为了避免失重失衡,解决的是发展的协调和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是为了避免环境透支,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开放发展是为了避免画地为牢,解决的是发展内外部联动的问题,共享发展是为了避免贫富分化,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
2
基本路径:推动三个“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30年的经济增长更多的是依靠传统要素的投入,例如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所释放出来的人口红利,耕地、宅基地转成厂房、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地带来的土地红利,以及因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带来的巨大资本红利。但这些要素红利在金融危机之后开始不断弱化甚至消失,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能,是唯一出路。近十多年来,经济发展的转变过程在悄然发生,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技术进步成为驱动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力量,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质量变革带来的高质量发展正成为当前乃至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方式。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除了科技创新促成的效率提升,另一个重要的来源是资源配置效率带来的效率提升。在同等要素投入和技术使用的条件下,产出效率的差异来源于配置效率的差异。可以从两个角度予以分析。一是宏观的角度,在大多数商品和要素领域,市场是配置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方式,不恰当的政府干预方式可能会导致要素和资源配置扭曲,所以必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二是微观的角度,即企业的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直接作用于其效率。相较于民企和外企灵活适应于市场竞争的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当前的国企改革尤为迫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都对国企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特别是关于混合所有制和从管运营到管资本转变的改革,如何把这些决策部署落地做实,突破诸多技术性环节难题,是提升国有企业微观主体效率的关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推进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以上三点,相当于从微观企业主体和中观行业层面全方位提升国企经营效率。综上,只有微观层面企业的经营效率提升了,中观层面行业的竞争充分了,宏观层面市场的配置有效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厘清了,政府做到了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形成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才有稳定的制度保障。
3
主要目标:五个“更”的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这是对发展最为全面的论述和要求。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更多地是从“做大蛋糕”和发展的角度讲,主要是从提升生产力水平上讲,更高质量和更有效率也主要是从这个维度说的。发展和“做大蛋糕”固然重要,但“分好蛋糕”(更加公平)、“做久蛋糕”(更可持续)和安全底线(更为安全)也同样不可或缺,此三者更多是从社会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安全底线保障的角度讲,更侧重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内容。从发展的系统性构成和我国在新阶段面临的复杂形势来看,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补充的统一体,都不可或缺,不能有短板。
全会还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民生领域是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与“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是一脉相承和相互支撑的。更加公平的发展,体现的是社会正义,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属性,也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的根本特征。全会强调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
更可持续的发展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错综复杂的当前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安全发展,经济领域要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确保粮食安全,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维护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4
行动框架:构建新发展格局
中国经济能抗住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在2020年还能保住经济正增长,从经济基本面讲,得益于两个“厂/场”——世界工厂+世界商场。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形成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和“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累积到今天转化为巨大的产业优势,即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这是体现为供给侧或生产端的中国优势。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现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我国在需求侧特别是消费端的优势开始不断凸显,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转化为巨大的市场优势。不难设想,世界工厂和世界商场都在中国,全球的资本、技术、人才、知识和商品自然而然地就会向这里汇集。
近些年来,从国内看,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结构的已经改变,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和回头浪,疫情又加剧逆全球化趋势,各国内顾倾向明显上升,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已经出现重大变化。特别是在因疫情防控致使跨境交往严重受限的条件下,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有着此消彼长的态势。作为典型的大国经济,内部可维持一定的循环是固有优势。在此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当前应对疫情冲击的需要,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用足用好国内市场,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是长期趋势、自身所需、市场所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力点是扩大内需。即,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是国民经济循环的四大环节,消费是商品循环的终点,要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还需打通各环节间的阻梗,就如同人体的血脉,只有血流通畅了,末端人体组织才能获得充足供氧,才能充满澎湃动力。而打通经济循环的“任督二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不可或缺,未来必须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结构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攻关期、过渡期,外部市场不是可有可无或可用可不用的存在,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量;失去了国际循环的促进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像失去了一条“腿”,不仅会走得慢,而且会不稳甚至跌到。中国经济的起步和腾飞是在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其发展和转型也必然要在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深入开放和不断循环中得以完成。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越是在形势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下,越要在统筹好安全的前提下保持更加开放姿态,通过完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事实上,疫情并没有对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形成冲击,中国的进出口和吸引外资占全球比重仍在提高,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也会更加广阔,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两个循环是相互促进而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
(许德友:广东省委党校教授,徐佳慧:广东省委党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逻辑结构研究”(19BJL007)资助。】
文章来源:《深圳特区报》(2020年12月01日B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