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校声音

许德友:中国经济应对疫情考验的底气和韧性

时间:2020-03-31 09:54:37 来源:本网原创稿 【字体: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0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20-03-30

  ◎本文责编/郭芳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我们正面临着两条战线。“一条战线”是疫情防控前线,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另一条战线”是经济社会发展前线,关系到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完成“十三五”规划,关系到我国对外开放和世界经济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大战”“大考”恰逢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有人对此表示担忧,认为疫情导致供需两端萎缩,会否阻断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也有人表示困惑,认为多种经济发展不利因素相互交织叠加,宏观调控和政策工具难以发力;还有人看到疫情正在全球蔓延,认为一场更为持久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将长期冲击中国经济发展,等等。

  为了廓清认识,充分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需要全面理解中国经济受疫情短期冲击与发展长期向好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这是我国经济特有的长期性优势,必须从这个长远大势中去理解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压力和蕴藏的动力。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大国:约960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14亿人口、5000多年文明史,国内市场庞大,且处在需求不断升级和释放的过程中,但也存在着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短板。从一个贫穷落后的传统农业国发展为一个日益繁荣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从时间维度看,发展的过程被极大地压缩;从结构维度看,产业转型和体制变革仍在深入进行。中国经济应对疫情考验的底气和韧性,正是蕴藏在这样的基本国情和发展过程中。

  制度优势、高质量发展和生产率提升让韧性更好

  应对疫情考验和冲击,中国经济的韧性,来源于多个维度,也体现在多个层面。从自身特征和当前发展态势看,至少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我国拥有独特的制度优势,能灵活而有力地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一国经济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能否及时采取正确的调控政策,以及是否具有较强的政策执行力。我国有党的坚强领导,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调控经验,宏观调控能力和政策调整能力也在不断增强。而且我国的决策效率高、执行力强,能够在经济遇到冲击和挑战时及时采取必要的调控政策,以有效应对重大问题。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这种独特的制度优势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展现。

  其二,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多的高质量特征,高质量意味着抗风险、抗冲击能力更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速度体现数量的增速快,高质量说明发展内涵更丰富。例如,同样是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后者投入的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数量更少了,而所带动的就业、税收、附加值更多了。因此,即使当前经济增速慢了点,但由于经济肌体本身更结实了,质量更好了,韧性反而更强了。例如,在此次疫情冲击下,消费活动被极大地抑制,但由于之前我国网络购物、物流快递、移动支付等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发展基础较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人口隔离带来的消费影响。

  其三,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仍有较快的增长和较大的增长空间。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科技创新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二是制度优化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改进。就前者而言,当前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科学发现、技术进步、产业创新不断涌现,提升了生产效率。就后者而言,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经济体制,不仅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还能增强经济体制对生产力发展的适应性。疫情冲击下,为了让企业加速复工复产,国家和地方出台了多项利企政策和体制创新。

  要素条件转化、需求量增质提和大市场优势使潜力更足

  我国人口多,经济规模大,但人均低,底子薄,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正在以较快速度成长着的最大发展中国家。从人均指标、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角度看,继续增长的潜力和空间依然巨大。所以,发展仍然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尽管红利和优势有所弱化,但我国依然具备较好的要素资源条件。劳动力方面,我国人力资本丰富,有9亿多劳动力人口,其中超过1.7亿是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有800多万。相比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地区,我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十分明显,且正从人口优势转向人才优势。土地方面,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土地总量资源丰富,节约集约用地潜力巨大,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支撑。

  发展阶段和要素资源条件是发展潜力的必要条件,而我国最重要的潜力蕴藏于强大的国内市场,潜力的释放也取决于大市场的激发。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成就了我国超过3亿的中等收入群体,这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而且还在稳步增长中。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孕育着大量消费升级需求。从量上看,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已经超过投资和净出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第一力量。从质上看,消费升级趋势明显,高品质、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模式逐渐兴起。国内市场规模优势正逐渐形成,消费层面的量增质提是其突出表现和特征。

  以消费量增质提为标志性特征的庞大国内市场规模,是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动力之源、活力之源。中国强大的国内市场,表现为规模的扩张和层次的提升,它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侧动力所在,其消费需求释放的过程就是拉动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过程。作为一个经济转型中的新兴大国,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工厂+世界市场+世界办公室+世界研发室”的转变,意味着中国的企业在保持已有制造优势的同时,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攀升,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逐渐从低要素成本转化为质量、技术、标准、服务、品牌等优势。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它对工业、投资和消费冲击巨大。但这种影响是短期的,也是外在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内在向上的发展势头,正是因为我国生产需求体量可观,超大规模经济的优势没有改变,基础工业和防疫物资保障有力,强大的经济发展韧性没有改变。

  梯度优势、产业链空间优化和配套能力推动回旋余地更大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但也蕴藏着可观的发展空间;当“短板”成为“潜力板”,就会形成区域发展层面的回旋余地。因为不同区域间发展梯度和比较优势的存在,使得国内产业转移和区域再分工成为现实。产业链空间布局的优化,一方面有助于创新优势的培育,另一方面有利于传统竞争优势的维系,这既会促进城乡区域间更协调地发展,也加速了我国产业多样化、结构体系化发展,进而促进了我国产业整体竞争优势的形成。

  大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大多体现在区域、城乡、产业、要素等多个层面。在要素维度上,不平衡意味着土地、劳动力、资源的区域差异,差异产生梯度,梯度催生流动,流动激发活力;在空间维度上,产业可依托梯度比较优势在地区间进行转移或扩散;在结构维度上,产业在市场规模扩张和需求层次提升的驱动下转型升级。而且,产业的空间转移和结构转型往往是在同一个时间维度上进行的。在此过程中,中国经济对内表现为产业链空间配置的优化和效率的提升,以及波澜壮阔的经济地理变迁,对外表现为产业和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维系和提升,综合体现为大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回旋余地。

  除了不平衡发展带来的回旋余地大之外,我国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完整,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门类足够“全”、链条足够“长”,使我国拥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产业配套能力、技术成果产业化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另外,我国总储蓄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外汇储备较为充足,国有资产规模庞大,宏观调控也具备较多政策工具和较大政策空间,城镇化、逆城镇化正同时发展,呈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之势。这些也都是中国经济回旋余地大的重要内涵。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战疫的中心在武汉和湖北,其他地区在疫情扩散时呈散点状蔓延,但并未出现全局性暴发。为了防止疫情进一步扩大,近千万武汉市民封城坚守。一座千万人口的城市在隔离的状态下维持其基本运作,可以想见是何其之难的事情。能做到这一点,正是来自于中国经济巨大的回旋余地—虽然武汉的很多生产活动被“暂停”,但其他地区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和补给过来,武汉的生命线没有断,因为它融入了全中国的供应链之中,中国经济的回旋余地让我们能更有力地应对突发性灾难和风险。

  主动作为、科学防控和精准施策为中国有序复工复产提供保障

  中国经济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让我们有了应对疫情考验的底气,但这种底气的更好发挥,需要政府主动作为和企业有效应对。在疫情期间,复工复产面临诸多困难:员工如何从外地赶到工作地点,防护用品如何获得,上下班带来的人员流动给疫情防控带来巨大挑战,等等。因此,如何以更为科学和精准的措施,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担当作为和治理能力。

  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的返工流动人口多,境外入境人员多,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面临诸多挑战。同时,广东也是除湖北之外确诊病例最多的省份。尽管面临诸多困难,广东仍然是全国最早出台复工复产政策的省份之一。早在2月6日,广东省政府就正式印发《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若干政策措施》,也就是“复工复产20条”。“复工复产20条”突出主动服务、精准支持,聚焦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现实困难、关键环节,从保障用工、减轻负担、优化服务等方面集聚政策合力,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这些暖企稳岗之策,非常精准,直击痛点,既做到了科学防控,也保障了企业产业链的正常运转。

  正是中国经济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有力地缓冲了疫情的冲击,支撑着我国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中国经济这片“大海”有着广度、深度、厚度、大度,要客观、综合、辩证地看待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增强忧患意识,抓住主要优势和矛盾,有针对性地加以发挥和解决。越是发展环境复杂,越是困难挑战增多,越是下行压力加大,就越是要以更坚定的信念和更有力的举措,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落实,依靠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依靠市场活力顶住下行压力,进而形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综合起来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只要我们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强化“六稳”举措,加大政策调节力度,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就能够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逻辑结构研究”(19BJL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