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校声音

陈晓运:半月谈丨鼓励基层创造性开展工作

时间:2020-01-17 10:15:17 来源:本网原创稿 【字体:

文章来源:新华社《半月谈》    发布时间:2020-01-16

  摘要:基层是群众需求的发生地、利益矛盾的起源点、有效治理的前锋营,要把基层治理放在国家治理更加重要的位置。推进激发制度活力、激活基层经验、激励干部作为,关键是支持基层政府创造性开展工作,须以提升治理效能为目标导向,树立问题导向和方法导向,解决激发创造性的制度不充分、能力不充分、效能不充分问题,着力“两手抓”,赋予更多的自主权,提升制度的激励性。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擘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作为抓改革落地的重要方法。

  顶层设计出于中央,落地实践系于地方。要激发制度活力、激活基层经验、激励干部作为,重点是支持基层政府创造性开展工作,提升治理效能。

  基层是群众需求的发生地、利益矛盾的起源点、有效治理的前锋营。中国国土广阔,从东部到西部,从沿海到内地,各地差异极大、情况复杂。这既需要中央的总体治理统筹,也需要基层的政策落地探索。

  国家治理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得益于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改革开放初期,东莞市太平服装厂与港商合作创办了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其后成为中国引进外资的重要形式;深圳市敲下土地拍卖“第一槌”,创造了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的先例。

  把基层治理放在重要位置,需要支持基层政府创造性开展工作。当前,一些地方陷入“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困境,焦躁于“问题摆不平”,苦恼于“群众不买账”,牢骚于“工作太难做”,原因正在于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北京市平谷区探索“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广州市太和镇构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基层党建工作模式,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范例;深圳市光明街道把社区党员编入网格党支部,创建党员作为“红小二”联系到户、接单到家的群众服务新机制,取得了不错的治理效果。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国家治理的形势正在起变化,基层政府唯有解开思想束缚的暗扣,迈开治理优化的步子,在用好、学懂、弄通中央决策部署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增强调适性、激发创造性,让好办法能沿用、老办法能改进、新办法能探索,在全面、准确、系统地贯彻落实中央政策的基础上,做接地气、聚民智的有益探索,优化治理效能。

  全面从严治党推进以来,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敬畏之心、纪律意识、清廉本色愈加增强,基层执行力日趋增强,重点工作有部署、有抓手、有检查、有考核、有效果。同时,也有部分基层干部面临跑上跑下干不了、做多错多不愿干的困境,制度的供给跟不上压力的倒逼,让一些基层干部不敢创新。甚至有的干部提出:“迎着困难上,最多皮外伤,改革创新,可能掉乌纱帽。”

  可见,支持基层政府创造性开展工作,鼓励基层干部主动担当作为,形成生机勃勃的创新局面仍待制度性保障的完善。

  一方面,应赋予基层更多的自主权。以党政机构改革、“放管服”改革和推进基层减负为抓手,建立科学合理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服务清单和负面清单,赋予基层必要的决策权、财权、事权、用地权、用人权等,在编制、职数、待遇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进一步打破平均主义。推进简政放权、协同放权、有序放权,让基层“接得了、管得住、用得好”。借由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契机,运用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加快区域性大数据平台建设,推动基层党建网格、治理网格和智慧网络相融合,提升治理智能化水平,优化干部收集公共需求、汇聚公共资源、供给公共服务的精准度和精细性。

  另一方面,在提升制度的激励性上下功夫。健全支持基层政府改革创新的法律与政策,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大力选拔政治过硬、作风扎实、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廉洁自律的基层干部。健全基层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机制,在干部考评中增加民意权重。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把“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具体化,划定清晰的政策界限,当免则免、准调则调、应降则降、该开则开,避免“容错”变为“错容”,加强预防化解腐败和基层干部科学评价的科技支撑机制建设,形成在基层集聚人才、在一线创业成长、争当改革实干家的生动氛围。

(作者系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行政学教研部副教授)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