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华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中国真正活了起来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19-09-23
1992年1月19日晨,一列火车徐徐驶进深圳车站,这是88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之行的重要一站。这次历经35天、6000余公里的行程,可不是赋闲老人的闲情逸致,而是一次智慧之花怒放、尽展性格魅力的旅程。
虽然邓小平同志自己说只是走了走、看了看,实际上,他完成了举足轻重的一件大事: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在上海、武昌、深圳、珠海等沿途发表的谈话,成为《邓小平文选》的封篇之作,也是对后世的政治交代,闪光的思想长久地照耀着中国的前程——
“发展是硬道理。”
“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在市场经济问题上,多少年来一直认为它有资本主义嫌疑,前怕狼,后怕虎。小平同志的论断,把这个忌讳却不能摆脱、争论而不大清楚的问题,一下子讲清楚了。
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接着邓小平同志思考。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同志到中央党校作报告,面对省部级进修班的干部们,他列举了当时盛行的关于新经济体制的3种提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出:“我个人的看法,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提法。”这个主张得到了小平同志以及当时各省市区党委的赞成。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改革起步时提出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至此经历了整整14年。这个改革的目标取向,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相融合,使发展的速度和效率与公众的共享和普惠有机结合,把亿万人民的建设积极性调动了起来,整个中国真正活跃起来了!
党的十五大与时俱进,广泛关注“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确立“调整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路越走越宽广。
在逐渐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进程中,形成了“唯一能够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指引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邓小平理论,党的十四大将之写在了党的旗帜上,十五大写进了党章。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著名记者华莱士曾经这样问邓小平:“您说过,您要活到一百岁,然后可以去见马克思,到那时候,马克思旁边可能还坐着毛泽东,他们可能对您说些什么?”邓小平回答:“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革命胜利以后搞建设,我们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华莱士接着追问:“毛泽东逝世已经十年,他对现在的一些事会怎么看?”邓小平回答:“有些不一样,但有些原则还是一样的。现在毛泽东思想还是我们的指导思想。”
正是这个“有些不一样”,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萌生和构造了邓小平理论;正是这个“有些原则还是一样的”,表明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是统一的科学体系。
作者系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转自:《南方日报》(2019年09月23日第A17版)content_78229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