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校声音

周峰:斗争精神的新时代内涵

时间:2019-09-03 16:53:16 来源:本网原创稿 【字体:

文章来源:《南方》2019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19-03-25

  图片说明

  ◎本文责编∕张蓓蕾

  本课对象:党员领导干部

  本课目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通过本课学习,我们要充分认识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斗争精神,在学习和实践中把握斗争规律,提升斗争本领,丰富斗争手段,坚定“四个意识”,强化理论自觉和实践担当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指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加强斗争历练,增强斗争本领,永葆斗争精神,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应对好每一场重大风险挑战,切实把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实做好。

  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具有斗争精神。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需要新的斗争精神。斗争精神从来都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内在要求,是中华民族一直葆有的精神特质,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拥有的优秀品质。进入新时代,面对诸多问题和新挑战,我们需要传承既有的斗争精神,更需要在新时代社会矛盾的破解中不断创新斗争手段,赋予斗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新时代的斗争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革命品格的坚持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一向主张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内在必然性的展开。斗争性与统一性构成事物存在的常态。毛泽东指出,“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善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在引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的话时,毛泽东说,形而上学就是主张发展是数量的减少和增加,唯物辩证法却主张发展是对立的统一。对立统一,说的就是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所以,斗争精神不过是关于事物客观矛盾状态的主观把握和自觉反应。凡是承认事物存在着矛盾的,就一定会以对立的方式来看待矛盾,斗争精神正是对立思维的展开。

  马克思在阐述唯物辩证法精神实质时,就说过:“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资产阶级总想使资本主义永恒存在下去,但唯物辩证法却主张,任何社会总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冲突与斗争中,实现着社会形态的更替。所以,在辩证法面前,不存在永恒的事物。批判的和革命的,不过是对事物、现象和过程之矛盾状态的必然要求。正因此,列宁才指出:“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后一性质的确完全地和无条件地是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因为这个理论公开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揭露现代社会的一切对抗和剥削形式,考察它们的演变,证明它们的暂时性和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必然性,因而也就帮助无产阶级尽可能迅速地、尽可能容易地消灭任何剥削。”如果没有批判的和革命的斗争精神、斗争实践,就不会有为人民发声、为人民谋得最大利益、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就不会有改天换地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

  所以,批判的和革命的,不过是对事物矛盾的主观反应和客观改造的统一。因为,只在思维和概念中来认识事物的辩证发展,而不是把这种认识体现为规律性的把握,从而现实性地解决矛盾、改造事物,使事物的发展向着合乎现实性、合乎人类目的性地发展,就只能是主观辩证法而不是唯物辩证法。

  解决矛盾、改造事物,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定会遇到来自事物内部旧有力量的阻碍,也会遇到外部环境的障碍。如果没有一点斗争精神,就不可能完成现实性改造。这个过程正如毛泽东所说,“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其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形成为一系列的曲折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新的方面由小变大,上升为支配的东西;旧的方面则由大变小,变成逐步归于灭亡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主张批判的和革命的结合,并不否认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统一性。但是,这种统一性只是暂时性的、短暂的和相对的。

  继承并发扬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斗争精神,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思维层面面对矛盾、破解矛盾时必须葆有的时代精神。因为,“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

  新时代的斗争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突破自我、不断革新品质的葆有强化

  2014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比利时,在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指出:“我们的先人早就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强调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些思想正是不甘于现状,要求在批判地和革命地对待现实事物过程中,实现新的发展。这些思想,当然是中华民族内在要求改变环境、突破自我的斗争精神的展开。

  千百年来,正是不畏艰险、敢于斗争,使偏于一隅的华夏文明成长为幅员辽阔、多民族和谐共生的文明大国;正是不屈不挠、敢于斗争,使中华民族在历经多次动荡波折的历史沉浮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生机活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盛世王朝;正是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奋发有为、积极进取,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才能在1840年以来的一个半世纪的磨难探索中,把握到今日阔步前行的民族复兴之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是天生的辩证法家。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自古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变法变革图强运动,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等豪迈宣言。”变革和开放,是斗争精神的必然体现,正是这种不断的变革和开放,才使得中国历史不断走进世界现代化的舞台中央。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但从不拘泥于斗争本身。在斗争中寻求到对立面的转化,实现矛盾的破解和新事物的生成,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从传统走到现代、从现代走向未来的优秀精神特质。

  毛泽东曾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说道:“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的确如此。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正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已经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我们还面临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继续葆有并强化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优秀精神特质。因为“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一切优秀分子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从来都不曾从中华大地上消逝,也永远不会消失。

  新时代的斗争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大公无私、永远革命的共产主义理念信念的发扬光大

  中国共产党人是永远的革命者。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说道:“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比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优越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所以,作为无产阶级的领导力量,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不是争论俱乐部,而是战斗的无产阶级的组织”。共产党的基本纲领,就是领导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同资产阶级和一切反动阶级作斗争,争取无产阶级和人民的解放,进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在这个意义上,共产党人的哲学一定是以“斗争”为主的哲学。这种哲学不是想当然地、主观地制造斗争,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引,对一切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社会体制和思想观念进行严厉批判和现实的革命,与一切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奴役人剥削人的行为和那些为资产阶级利益做出辩护和说明的理论、人物作坚决的斗争。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人,就是一直秉持这种批判与革命的精神,与大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封建买办主义等各种反动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起改天换地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新中国建立后,也正是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争精神鼓舞之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就。

  今天,中国共产党人要胜利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走向未来的共产主义,更需要发扬光大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直面矛盾和挑战,永远革命。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对不是通过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前进途中,一定会遇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挑战与阻碍。2016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就明确指出,我们要进行的伟大斗争,一定要“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坚定不移,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敢于碰硬,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敢于动硬,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上敢于针锋相对,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不在挑战面前退缩,不拿原则做交易,不在任何压力下吞下损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苦果”。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首先要面对来自国外各种敌对势力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一定要坚决回击,勇于斗争,绝不妥协;同时,就自身而言,要敢于把刀刃向内卷,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地同自己内部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机会主义和腐败现象作斗争。只有“对本党的全部机构和工作”进行“根本的、内部的、深刻的改造”,把十八大以来党所推进的全面从严治党事业继续推向深入,在党的自我革命、自我革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中,才能胜任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带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走向胜利。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谆谆告诫全党,“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勇于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97年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要善于在斗争中改造客观世界,更要善于在斗争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作者系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哲学部主任、教授)

转自:《南方》杂志(2019年第8期)content_186291344.htm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