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德友 王梦菲:消费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侧动力
文章来源:《深圳特区报》 发布时间:2019-03-26
提 要
目前正在进行的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高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便捷化已经成为国内消费最为突出的特点。教育、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型消费需求得到迅猛增长,与过去消费结构相比,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由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由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升级,并且这一升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速度越来越快。
A 消费升级是人类发展的最直观体现
从需求侧看,消费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发挥着主动力作用。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为76.2%,比上一年提高18.6个百分点。在外部环境严峻和经济下行变大的今天,量增质提的国内消费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石。与此同时,2018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为28.4%, 比上一年下降0.9个百分点,消费持续升级。消费升级是指各类消费支出的结构升级和层次提高,作为经济增长中的一般性规律,它是人类发展的最直观体现,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侧动力。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诸多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但最为直观的莫过于人类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得以体现——非常简单,就是吃得饱了、好了,穿得暖了、好了,有得住了、住得好了,有得用了、用得好了,等等。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消费不断升级。消费升级贯穿在经济社会始终,它随着人类发展而不断演进和变化,尤其以消费的结构升级最为典型和突出。假若时光可以倒流,即使过去有诸多美好,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恐怕还是不愿意穿越到过去。可以想象一下,要是穿越到两百年前的1819年,你的生活状态会是怎样?对那时的大部分人而言,吃饱穿暖仍是最重要的生活追求;没有电,没有一切电器,什么活都得自己手工去做,更没有空余时间去受教育、休闲娱乐;旅游,更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没有快速的交通工具,从北京到广州你得花上好几个月的时间;健康,也是个大难题,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落后,一个肺炎足以让人丢掉性命。在人类发展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人们的消费水平都是非常低的,消费结构也是非常单一的。人类消费水平开始快速变化和升级,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可以确定地说,人类最近两百年的消费变化,超过之前几千年的变化总和。
以最近40年我国消费的变迁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消费结构不断发生演变,人们的消费需求经历了三次升级。第一次消费结构升级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初。这一阶段,人们对粮食的消费相对下降,转变为对轻工产品的消费快速上升。反过来,这一消费结构的转变带动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人们从“老三件”(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的消费升级到“新三件”(冰箱、彩电、洗衣机)的消费。“老三件”和“新三件”分别作为温饱和小康时期的标志性消费品,这一消费需求的转变,体现了人民对“时尚”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后期阶段消费需求转变为家用电器消费快速增加,耐用消费品向高档化方向发展,大屏幕高清晰度彩电、大容量冰箱、空调器、微波炉、影碟机、摄像机成为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普及率进一步提高。目前正在进行的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高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便捷化已经成为这个新时代国内消费最为突出的特点。教育、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型消费需求得到迅猛增长,与过去消费结构相比,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由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由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升级,并且这一升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速度越来越快。
B 科技创新带动供给转型,供给转型促进消费升级
什么导致了消费升级?表面上看,有两个最直接的原因:一是收入提高了,有更多更高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了,二是供给转型了,有更多更高品质的产品或服务提供了。把这个问题进一步“刨根问底”——什么导致了消费者的收入提高和生产者的供给转型?答曰:效率提高和技术进步。例如说,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收入会提高,闲暇时间反而会增多;技术进步(包括经营模式创新)能使企业提供更高品质、更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技术进步,因此,此条逻辑链大致是这样的:科技创新→效率提高→消费者的收入提高和生产者的供给转型→消费升级。
还是以我国为例,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企业技术落后和管理僵化,我国主要集中低产能供给且生产力水平较低,消费者所能选择的商品面过窄,不能有效刺激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人均劳动生产率低,老百姓的收入也不高,即使有消费意愿,也未必有消费能力。随着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首先从数量上满足了消费需要,又通过进一步完善其产品性能、设计等高层次要求,大大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与潜力。劳动者在生产技术提升、人均资本增加和生产管理优化的条件下,生产效率快速提高,收入水平不断增加。而且,受益于世界科技变革的浪潮,消费者不仅需要满足其物质层面的需要,也要使得精神方面的需要得到多样化选择和满足。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互动过程中,企业针对客户需要推出定制版服务、个性化产品,补足了市场短板,通过有效供给引导消费结构优化,缩短“供给”与“消费”的距离。从宏观层面看,为进一步满足日益广泛的现实消费需要,就要解决传统产能过剩、结构性有效需求不足、中低端产品过剩与高端产品需求不足等问题。为此,当前我国仍然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以不断提高产品供给质量,提升服务体验,适应并推动消费升级。此外,科技创新带来的新技术应用到消费领域,本身也能不断创造新消费,2018年,通过现代供应链、电子商务、数字消费等互相融合,网上零售额突破9万亿元,同比增长23.9%。可见,技术进步带来生产规模、供给质量、消费方式的进步对引导我国消费升级、实现经济增长起着重要影响作用。
C 从需求侧看,消费升级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内在驱动力是什么?从需求侧看,一个最重要的力量就是消费升级。消费者和产品供给者作为商品交易的主体,消费需求转变会倒逼企业提供更高质量的供给品,从而驱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其逻辑路径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条线索上。
一是消费需求升级→产业结构优化→产品质量升级。消费的决定因素是收入,收入的持续增加扩大了最终产品的市场需求规模,也会使最终产品的需求层次得到提升。消费需求是对最终产品的需求,在市场条件下,消费需求升级会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产业链中的企业重新选择其位置,从而使得需求端的变化传递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中,一些企业能捕捉到市场信息的变化开始转型获得成功,另外一些企业可能不适应市场变化而被淘汰,市场变化使得产业结构开始优化,产品质量得以提升。亚当·斯密指出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市场越大,产业分工愈加有效率。杨格进一步指出,分工又会引发市场规模的扩大,分工越细,市场越大;此两者互为因果并循环累积,在此过程中,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得以提升,产业链条的分工也逐步优化。可以说,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加速了这个过程的发生。
二是消费需求升级→技术或服务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由消费需求升级引致的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演进的技术基础。技术或服务创新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它是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追求新技术之超额利润的结果,技术创新是由所需技术的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共同决定的,包括专利申请、技术发明等技术创新活动首先是追求利润的经济活动,它受消费需求的引导和制约。或者说,在技术创新的动力方面,来自市场的消费需求比技术创新供给领域的知识更重要(所谓需求引致型技术创新),最直接的体现是,消费需求升级是当前产品创新的第一动力,企业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占领更多市场、获取更多利润而创新。因此,往往是更活跃更旺盛更高级的市场中诞生了最优质的产品,造就了最有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正如著名创新理论专家波特所指出的,庞大的国内需求规模帮助厂商建立了竞争优势,富裕后的国内购买者对产品的品质、品牌和质量的追求迫使并刺激厂商不断改进、创新产品,消费者需求的升级正是产品升级和产业转型的动力所在。
D 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推动消费升级
(1)因势利导,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既需要以产品质量安全为基础,更需要以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为支撑。要适应公众消费日渐升级的趋势变化,加快建立健全层次高、覆盖广、约束强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制定统一的标准,进一步提升产品和服务水平。以人民为中心,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建立消费者反映问题平台,及时解决安全问题隐患,巩固消费者信心。市场监管部门要重点做好质量安全和放心消费环境创建工作,严谨标准、严格监管、严厉处罚、严肃问责。要严厉打击各类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加大对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2)顺势而为,审慎宽容监管消费新业态。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的转变,必然带来新事物的产生。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包容审慎有效监管。坚持依法依规监管,要规范政府部门自由裁量权,推进市场监管的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坚持简约监管,消除不必要的管制,减轻企业负担,减少社会成本。对待消费新业态如外卖、共享旅馆等,一方面要放宽准入门槛,积极探索适应新兴产业特点的监管规则,完善跨行业协同管理,跨地区协作机制,破除行业和地域壁垒,进一步激发各类社会主体的创新活力,实行包容式监管,鼓励创新、宽容创新,实行宽容式发展加快消费升级。同时,对潜在风险大、社会风险高的领域,要严格监管,消除风险隐患,严格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3)乘势而上,持之以恒地引导绿色消费。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鼓励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力戒奢侈浪费型消费和不合理消费,培育健康理性消费意识。大力推广绿色消费产品,构建绿色产品多元化供给体系,大力推动节能节水产品、资源再生产品、环境保护产品、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等绿色消费品生产。鼓励创建绿色商场、绿色饭店、绿色电商等流通主体,开辟绿色产品销售专区。推进绿色交通体系和绿色邮政发展,规范发展汽车、家电、电子产品回收利用行业。全面推进公共机构带头绿色消费,加强绿色消费宣传教育,推动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营造绿色消费良好社会氛围,推动消费绿色发展升级。
(许德友:教授,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王梦菲: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转自:《深圳特区报》(2019年03月26日C02版)附件:node_C02.html#content_623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