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旭芳 黎磊: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5月14日至16日,全省深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座谈会在韶关召开。会议提出,要抓好“百千万工程”,全面推动强县促镇带村,坚持突出特色抓发展,着力在挖掘资源禀赋、凸显比较优势上下功夫,培育特色优势、闯出发展新路子;坚持规划牵引抓建设,把功能布局和空间优化摆在第一位,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全周期管理,持续优化县镇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坚持区域统筹抓联动,注重沿线连片推进产业提级、风貌提质、管护提档,推动跨区域高效联动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百千万工程”着眼于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推进强县促镇带村富民。“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绘就城乡融合共富新图景,助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
以县域为重要载体构建城乡融合新格局
当前,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要通过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推动形成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发展格局,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互促共融、相得益彰。
完善县镇村协同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坚持系统思维,从互促共融的角度对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进行通盘考虑,完善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县、镇、村协同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城市对乡村的带动作用和乡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做强县城龙头、做实乡镇节点、建设和美乡村。着力破除制度壁垒,坚持协同联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推动人才、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双向流动,更好激发县镇村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促进人才与乡村的双向奔赴。积极推进“三乡行动”,培育大批新农人、新农匠、新农商、田秀才、农创客。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留住原乡人、唤回归乡人、吸引新乡人,不断提升乡村发展人气、活力与水平,促进人才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缩小城乡基本公共产品的配置落差。找准城乡融合发展的最大公约数,立足于基本公共产品的普惠特征,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重点放在“三农”领域,加快缩小城乡基本公共产品的配置落差。推进规划建设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要素配置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全面提升县域范围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活质量等值化。
强化数字赋能对城乡的整合重塑功能。数字经济的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和广覆盖性,使数字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数字技术使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可从权利共享、经济共富、文化共融、社会共建、生态共治等方面促进城乡融合共生。广东是数字经济大省,数字经济发展规模领先全国水平,要强化数字赋能对城乡的整合重塑功能。充分利用数字平台中数据、信息高效互通的传递速度,解决时空距离带来的“信息孤岛”和“治理盲区”问题,缔造跨时空、跨组织、跨层级的信息共享机制。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为县域产业数字化、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乡镇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乡治理等提供综合服务,驱动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
以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为抓手激发城乡共富新动能
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突破口。广东各地可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做好“土特产”文章,立足于各地的自然资源禀赋、地理区位条件、历史文化底蕴,突出特色、塑造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质高效绿色富民兴村产业。特别是要统筹村庄人居环境整治与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围绕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努力探索生态富民实现路径,走生态立村、美丽生财、村民共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针对乡村产业培育不足、城乡产业融合不够的现状,及时回应“三农”发展新诉求,构建体现地方“三农”特色、展现比较优势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小融合”,强化城乡一二三产业“大融合”。以生态农业为基、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农耕文化为魂,不断拓展“农”的边界,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全环节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全要素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全链条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更好发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统”的功能,将乡村保护、乡村建设与乡村经营结合起来,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因地制宜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使用权入股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多元化实现途径,发展特色种养型、资产经营型、社会服务型、订单生产型、工程承揽型等多类型强村富民公司。
完善联农带农惠农利益联结机制。以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利益链的补链强链为依托,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互惠合作和激励相容机制。通过完善联农带农惠农利益联结机制,构建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机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乡村文化保护利用机制,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全面激发乡村经济的旺盛活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
危旭芳: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黎磊: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民工返乡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与路径优化研究”(20BJY141)阶段性成果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2024年5月20日第A0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