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华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促进社会公共性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因应不断差异多元的基层社会变化和需求,聚力解决基层治理面临的共治难、执行不足等问题,建立基层社会再组织化的运行机制,引导和促进社会公共性的形成,促成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最大化。
实现基层社会再组织化,有效解决公共性建构难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深化和经济社会转型,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日益多元,自主性和自治性逐步增强,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展现出丰富的个性差异,这是社会变迁的长足进步。与此同时,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渐次分离,而私人领域的增长并不会自然衍生出公共性,由此带来社会离散、异质性增加等碎片化问题,使基层社会治理出现共治难、执行不足等窘况。社会治理现代化,则要求基层社会具备一定的公共性,以形成符合整体性利益的公共政策,从而推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近年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形成共识难、利益平衡难,凸显社区治理的“老大难”问题。基本情形是,大多数一楼至二楼的住户不情愿。理由是,他们没有需要,装了电梯反而挡了采光、通风,甚至影响私密性,上面楼层升值下面楼层贬值,有的一二楼住户提出的补偿过高。此事的要害在于,一幢楼中只要有一户不赞成,电梯便很难装成。某学校多栋校园内九层高的原家属楼,加装电梯的意见始终统一不了。于是按照自主自治原则,各栋推选出楼长来协调商讨。有人给一楼长出主意,你所在那栋一二楼住户是老同志,老同志有个特点——听校长的话,可以找校长出面做工作。这位楼长说道,不能让校长出面,住房商品化了,归私人所有,校长介入是公权压制私权,不符合原则。另还有八楼的一个住户,也是不同意。此单元住户结伴登门做工作:“你住在八楼为什么不同意呢?要不加装电梯的钱你就不掏了,我们给分摊了,你就只签字同意,享受这个好处。为什么不愿意享受好处呢?”此住户的回答令人瞠目结舌:“不愿意享受好处也是我的权利。”
这个事例反映出当今社会的三个新颖变化:一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心已经从单位转变到社区,就是在校园内的原家属楼,学校也不能直接管理了;二是居民的利益分化了,在安装电梯问题上,一二楼和三楼以上的利益不一致了,不仅有房价增值差异,还有心理的不平衡;三是人们的观念多元化了,居然有如此这般说法——不愿意享受好处也是我的权利。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现党组织在社会治理制度安排中的领导统筹功能,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高位推动,主动作为,使矛盾和问题卓有成效地得到解决。通过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组织战斗壁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导向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有机嵌入基层治理过程,实践中的党委统筹导向、基层党组织体系扩展和党员骨干下沉等方式,探索完善“区委领、街道(党工委)统、社区(党总支)联、网格(党支部)拢”的基层党建组织体系,统合基层社会治理结构,形成“一核多元”基层社会系统及其运行机制,制导不同治理主体互动的规范性,引导基层民主有序开展,拓展并加强对社会新生空间的覆盖,实现基层社会的再组织化。党的领导优势综合协调党建资源、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挖掘和盘活区域性公共资源和多元主体拥有的资源,实现体制内外资源协同共享,放大资源增量和存量,增进基层公共利益和福利事业。党建引领的为民宗旨特质和组织规则观念,与民意需求高度一致,集中代表民众的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和共同目标,定向领航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公共性价值,促进社会公共意识的培育、公共规则的供给和公共参与的形塑,增强社会治理的公共性、合法性和凝聚力,整合多元主体利益结构和思想观念,有力促进社会公共性的形成。
形成基层社会治理执行机制,聚力解决“急难愁盼怨”问题
党建引领赋能基层社会治理,形成集聚、整合、协调和督促基层社会治理的执行机制。党组织担当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导责任,体现治理领导权、工作主动权、议题设置权,规划和制定社会政策,研究决定重点和主题,确定责任主体和解决方案,精准对接居民所需所盼,聚力解决“急难愁盼怨”的复杂治理问题,扎实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并取得成效。
广州市越秀区是典型的老城区,无电梯老旧公房多(基本是九层建筑),老龄住户多,居民上下爬楼梯多有不便。为了加装电梯,街道和居委会多次召开协调会,均未能形成共识,陷入僵局。越秀区委和区政府将老旧楼房加装电梯与小区改造更新结合起来,纳入区—街—社区三级书记项目,搭建加装电梯“党组织引导+党员骨干牵头+居民协商自治”工作平台,培养社区党员骨干成为楼长,由楼长牵头组建加装电梯筹备小组,电梯加装的全部过程由筹备小组根据各楼宇的地理位置、采光、隔音等条件进行考虑,出现有住户不同意或反对出资、住户补偿等问题,则协调居民自主商议,楼长上门走访,解答疑难,引导解决问题。并实行加装电梯在建难点项目领导挂点包案制,区主要领导任加装电梯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通过增设电梯联席会议等形式,协调街道、民政、财政、住建、房管等部门,协商出一个完善既有住宅功能的路径:政府出资,把经勘查符合条件老旧楼加高一层,住一楼的居民搬上去,腾出的一楼用做党建和文化活动室(本需由政府提供场所)。这项政策富有创意,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既顾及了一楼住户的利益,使他们也成为加装电梯的受益者,又增加了整幢楼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比较顺利地完成了400多台既有住宅楼增设电梯的目标,皆大欢喜。(2023年9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明确规定:国家支持城镇老旧小区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或者其他无障碍设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发挥社区基层组织作用,房屋所有权人加强沟通协商、依法配合。)广州市越秀区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空间载体标准化建设,呈现出党建引领的基层社会治理、社会动员和服务供给的新样态,其实践探索可圈可点可复制。
促进基层协商治理良性开展,优化居民自治凝聚共识
党建引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站位,党组织主导下系统性的居民自治联动机制,培育理性公平的自主性参与平台,优化基层社会治理主体责权关系,形成基层社会协商治理新格局。党组织把握“协商议题”“谁来协商”“怎么协商”“协商效力”等协商治理要素,引导和规范居民全过程民主参与社区事务,在协商中凝聚共识,在参与中聚人成事,及时了解和掌握社情民意,找到符合居民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达成满足居民需求的基层治理本质追求。党建引领基层协商治理是稳健的居民自治和党群共治,推动党组织服务群众和管理社会的能力向最基层延伸,注重培养社区党员骨干牵头领衔担当职责,有效组织和动员基层社会,克服基层社会碎片化问题而提高组织化水平,调动各治理主体在良性互动中集思广益、和衷共济,内生性体制力量带动基层社会自我调节和运转,激发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动能,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新时代基层社会的善治。
本文系广东省社科规划2023年度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专项“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研究”(GD23XZZC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