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红 姬翔:多元协同共治建设韧性安全城市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和安全治理问题。2021年“韧性城市”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韧性城市理念被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韧性安全城市强调城市在逆变环境中具备耐受、适应和迅速恢复的能力。建设韧性安全城市,是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战略选择。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强化多元协同共治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人口和资源向城市聚集,各类风险叠加易诱发城市安全问题。当前,城市安全治理难度加大,单纯依靠政府力量难以为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要求在突发事件中能够快速且大规模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并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要自觉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强化多元协同共治。人民群众是城市的享有者,也是城市的建设者。建设韧性安全城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实现“一切为了人民”和“紧紧依靠人民”的有机统一。
为此,一方面,要加大安全教育的力度,增强人民群众参与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套参与城市安全治理的激励机制。通过强化多元协同共治,充分调动各方参与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城市安全治理格局。
系统规划主动预防,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传统的公共安全治理存在“重救轻防”的问题,往往在出现突发事件之后再成立救援小组,进行组织、协调和救援等工作,以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这样的模式往往治标不治本,在重大灾害发生时常常出现捉襟见肘的救援困境。因此,要系统规划、主动预防,提高城市风险感知与防控能力。
首先,系统规划韧性安全城市建设。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关系到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要做好顶层设计,编制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以专项规划为引领,明确主要内容和目标要求,分阶段分步骤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其次,积极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从“被动救援”向“主动预防”转型。通过主动预防,提高对灾害风险的预判能力和防控能力,尽可能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有效提高城市的防灾救灾能力和城市安全治理水平。
科技赋能城市治理,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
科学技术手段逐渐成为现代城市安全治理的重要支撑,也是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关键抓手。当前,城市建设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安全挑战,要在安全风险来临前准确感知并及时发出预警,仅依靠有限的人力难以达成目标。因此,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需要运用最新科学技术手段,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
一方面,将智能化项目与设施引入到各类应用场景中。如推动实施智慧消防、智慧排水、智慧应急等,升级城市体征检测水平,提升感知风险能力和智慧化应急指挥能力。全面升级改造城市各项应急安全设施,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通过科技赋能城市治理,形成城市安全治理新格局。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高新技术。深化“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建设,打破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管理壁垒,提升城市安全治理能力。
作者分别系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教授和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2022年度校(院)课题(XYYB202211)阶段性成果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2024年4月2日第A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