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院)部门 > 经济学教研部 > 文化生活

[文章] 吴哥古迹的功过与启示

时间:2013-07-31 20:03:14 来源:本网原创稿 【字体:

缪国亮

         今年春节过后,我和同校的黄铁苗教授两家人随同广之旅的旅行团去柬埔寨吴哥旅游,被吴哥古迹的美丽、壮观、精细而又神秘的景象所深深吸引。

       一千二百年前,柬埔寨进入了辉煌的吴哥时代。当时的国王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在首都吴哥建起了数百座大小不一的寺庙,其中有多座是高大雄伟的建筑。这些建筑物都是用石头堆砌,墙壁上雕刻着精美的图像,具有很高的建筑技术和雕刻艺术水平,是古代高棉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游览了大、小吴哥和周边的一些古迹。小吴哥即吴哥窟,是在12世纪前半叶历时三十多年建成的印度教寺庙,体现高棉古典建筑艺术的高峰,与中国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和印度尼西亚千佛坛一起被誉为古代东方的四大奇迹。吴哥窟中心矗立五座宝塔,回廊的石壁上绕寺一周排列着高二米、全长达七百余米的八幅雕工精细的巨型浮雕,描绘印度著名史诗中的故事和吴哥王朝的历史。大吴哥即吴哥城,是建于13世纪前半叶的正方形城堡。在吴哥城内,我们参观了南城门、巴戎寺、巴本宫、斗象台等古迹。巴戎寺位于吴哥城中心,有49座佛塔,每座塔的四面都有国王微笑的面容(被称为“高棉的微笑”)。巴本宫是吴哥城中最高的寺庙。斗象台长达300多米,雕刻着许多大象,当年,强大的吴哥王朝军队在斗象台前骑着大象接受国王的检阅。当时的吴哥拥有柬埔寨历史上最广大的疆域。

       可是好景不长,巨大的工程建设严重损耗了吴哥的人力物力,还引发人民起义,使吴哥的国力被削弱。15世纪上半叶,虚弱的吴哥王朝无力抵御外敌入侵,只得将首都迁出。此后,吴哥的建筑群成了茫茫森林淹没下的废墟,被世人所遗忘。直到19世纪60年代,消失了400多年的吴哥遗迹被法国人重新发现,才再现光辉。在吴哥旅游期间,我们去参观了未加修复的塔普伦寺和崩密列。由于多年荒废,百年老树的树根紧紧缠绕住这两座寺庙的神殿和庙墙。黄铁苗教授在参观后题诗:“巨石精雕树参天,树根盘绕在窟巅。昔日辉煌何处觅?断垣残壁现眼前。”

       看了吴哥古迹,听了导游介绍千年吴哥的沧桑历史,我想起了国内流行的一个说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年吴哥统治者大兴土木建造寺庙,其实是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他们企图通过对神和佛的供奉,既为实现自己死后成神的愿望,也为政权的世代稳固提供精神力量。但事与愿违,吴哥工程的建设却导致王朝衰亡,没有实现“利在千秋”。因此对于当时来说,就不是“功”,而是“过”了。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吴哥古迹又为人类文化留下了历经千秋的世界遗产,为柬埔寨留下了可长期利用的旅游资源,是“利在千秋”,但这“利”已是别种含义。

       吴哥的历史变迁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最终决定力量。吴哥王朝统治者把巨大的生产力(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用于建造寺庙,而这些奢侈昂贵的寺庙只是用来实现少数统治者的利益,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并没有什么作用。这样,就必然造成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人民生活陷入困苦境地,国家实力严重削弱。

       在现代人看来,建造吴哥寺庙的是非功过十分清楚。按理说,不应该有人步其后尘。可是在当今的现实中我们仍然看到,某些地方的领导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如显示政绩和得到升迁,大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这种现象值得思考。古代帝王在专制制度下的误国殃民行为,不应该发生在现代的中国。要消除这种现象,必须深化政治体制、行政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例如重大问题实行民主决策,加强人大对财政资金的控制。

       (原载2012年3月20日《南粤党校》、2013年7月《广东财政理论与实务》)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吴哥窟日出


大吴哥巴戎寺里“高棉的微笑”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在吴哥多年荒废的塔普伦寺,百年老树的树根紧紧缠绕住神殿和庙墙。


缪国亮(右)和黄铁苗在荒废多年的吴哥崩密列参观。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