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黄灼明教授著作《综观经济学研究》介绍
. | |
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经济学教研部退休老教授黄灼明的著作《综观经济学研究》于2006年10月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综观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其中心思想是围绕综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基本理论范畴进行深一步的探究,在理论上对该新学科作出比较系统的总体性阐述,并在此基础上联系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探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模式、根本途径、体制保障以及规划、经济政策和法制建设等问题。 . 全书共设十章,大致可分为四大块:第一块为第一、二章,相当于导论,主要是阐述综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特点、方法、理论简史和意义等基本问题;第二块为第三、四、五章,主要是分别阐述综观经济系统、综观经济效益、综观经济调控三个基本理论范畴问题;第三块为第六、七、八章,主要是联系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分别探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模式和根本途径问题;第四块为第九、章,主要是在前面八章的基础上探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保障以及规划、经济政策和法制建设问题。 | |
一、本书在综观经济学创建中的地位和主要特色 本书是综观经济学新学科的第二部系统专著(第一部是魏双凤教授的《综观经济学》),故在该学科的创建中具有显著的地位,并有继续开创的性质。 该书的主要特色在于:围绕“三维经济发展观”,从经济可持续发展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有新意的观点或阐释,具有鲜明的新学科、新视角、新探索的风格。 二、本书具有新意的主要观点 1.在综观经济学研究对象方面,对魏双凤教授所说的纵向经济联系作了新的发挥和解释。魏教授把纵向联系仅限于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两者的联系,而本书则将纵向联系作了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纵向联系是指“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及其本质联系和协调发展问题”,而广义的纵向联系是指“微观经济、宏观经济与球观经济以及未来的宇观经济之间的关系及其本质联系和协调发展问题”。(见本书第6页) 2.首次明确指出综观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本书认为综观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现代系统科学意义上的综合性理论经济学。”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1)研究狭义的纵向经济关系;(2)研究广义的纵向经济关系;(3)研究横向的经济关系,即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本质联系和协调发展问题。(见本书第6页) 3.在综观经济学研究方法方面,提出广泛采用包括“老三论”和“新三论”在内的自然科学方法新成果。本书在魏教授提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三结合”的基础上,加入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而成为“六结合”。(见本书第12—13页) 4.首次比较全面地探讨了综观经济学产生的思想渊源。本书指出综观经济学产生有着长久而深刻的思想渊源,这种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西方经济学中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分析方法趋向结合的思想;(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财富与自然界密切相关的思想;(3)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经济思想。(见本书第19—23页) 5.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综观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意义。本书指出,综观经济学的学科定位及其特点,表明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具体而言有以下五点:(1)综观经济学的创立是对当代经济理论发展的重大突破,它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门体系发展到加上综观经济学的三门体系;(2)综观经济学对指导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3)综观经济学对指导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而深远的意义;(4)综观经济学为现代经济管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广阔的空间;(5)综观经济学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见本书第26—29页) 6.首次提出综观经济系统是综观经济学的第一个基本理论范畴,并明确它的研究客体是经济、社会、环境(包含生态)的复合系统以及该复合系统的结构。(见本书第31—35页) 7.首次提出综观经济系统功能概念,明确它的整体功能以及三个子系统的各自功能,指出“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系统的整体功能体现为通过复合系统的运转,实现其经济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环境再生产的有机结合”。(见本书第42—46页) 8.明确提出经济效益范畴是一个多层次的经济范畴。它可分为四个层次:企业经济效益、宏观经济效益、社会经济效益、综观经济效益。“在四个经济效益层次之间,不存在一个概念否定另一个概念,而是后一个概念包含着前一个概念,四者是一个包含性的辩证统一关系”。(见本书第54—55页) 9.通过对综观经济效益范畴内涵的不同理解和表述的比较研究,作者最后提出自己的表述:“综观经济效益是指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的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量与所取得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见本书第57页) 10.提出了有独自见解的综观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本书认为该指标体系由微观经济效益、宏观经济效益、社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五个方面综合构成。(见本书第71—73页) 11.通过对综观经济调控范畴内涵的不同理解和表述的比较研究,指出各种不同表述的特点,并指出“它是属于高层次的调控,更是难度极大的调控。一个国家或地区要真正实现可操作性的综观调控,尚需长时期的实践过程和探索过程”。(见本书第81—84页) 12.对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有独自见解的看法。书中指出的主要问题有五点,其中除了一般提到的“资源短缺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现行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三点外,还提出“提高国际竞争力面临更大压力”和“社会和谐度较低”两点。(见本书第116—118页) 13.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演进规律提出新的认识。本书对经济增长方式的看法,突破了传统的粗放型和集约型的两类分法,提出粗放型、集约型、集约环保型、环保型的四类分法。书中指出“经济增长方式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从以往的历史进程到可以预测的未来,经济增长方式大体可区分为粗放型—集约型—集约环保型—环保型”。(见本书第118—120页) 14.从综观经济学的“三维发展观”出发,认为“循环经济是提高综观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和必由之路”。(见本书第125页) 15..认为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会引起价值观念的变化,使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从狭义走向广义。(见本书第154—155页) 16.认为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会引起经济运行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导致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由四个基本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逐步走向五个基本环节(即科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见本书第155—156页) 17.明确指出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基本特征必须是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高度结合和统一,并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保障具有优越性。(见本书第179—182页) 18.将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概括为8个基本点,并认为这些基本点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全面和完整的体系,但仍需不断与时俱进而深化。(见本书第185—187页) 三、本书联系我国实际的对策建议 本书在综观经济理论有所深化研究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探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模式、根本途径、体制保障以及规划、经济政策和法制建设等问题。 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方面,本书主张要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道路。同时,对推进节约环保型经济发展提出了八条建议。 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方面,本书认为循环经济是提高综观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同时,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提出了七条建议。 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方面,本书认为发展知识经济是提高综观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同时,对培育和发展知识经济提出了五条主要对策。 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保障以及规划、经济政策和法制建设方面,本书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建议。 四、本书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在综观经济学己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该新兴学科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理论范畴进行了深一步的探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新意的观点和见解,推动综观经济学走向深化和成熟。 本书的实践意义在于:紧密联系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模式、根本途径、体制保障以及规划、经济政策、法制建设等方面的主张,并提出一系列的对策建议,这些对我国和广东省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课题结项时评审专家们认为:该成果“吸收了魏双凤教授等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使综观经济理论更加系统化,丰富、深化了既有理论的内涵,加强了理论体系内在逻辑性,并提出了许多颇具新意的观点,研究方法有突破性进展,实践可操作性大大增强,为综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作出建树”;“提出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观点和理论,较充分地体现了在理论上的创新,即试图把综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搭建起来,把它的基本理论体系论述得比较透彻,对于建立相对完善的综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具有开创意义”。因此,本书对综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是一部综观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力作。 (2006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