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院)部门 > 干部教育学院 > 现场教学基地(情况介绍)

新设立17个教学点简介

时间:2021-09-18 17:50:58 来源:本网 【字体:

1.中共“三大”会址

2.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

3.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4.黄埔军校旧址

5.辛亥革命纪念馆

6.广东省方志馆

7.广东省档案馆

8.广东省博物馆

9.广州互联网法院

10.广州12345政府服务热线

11.广州市荔湾区政务服务中心

12.广州市越秀区洪桥街

13.佛山市禅城区行政服务中心

14.东莞市横沥镇

15.佛山市应急管理局

16.东莞市寮步镇中国沉香文化博物馆

17.江门市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一、中共“三大”会址简介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是迄今唯一在广州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79年,中共“三大”会址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1日正式修复开放。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出席代表30余人,代表党员400多人。广东党组织的代表谭平山、冯菊坡、阮啸仙、刘尔嵩参加了大会。大会正确估计了孙中山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民主主义立场,以及使国民党改造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革命联盟的可能性。大会讨论并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使其改造成为民主革命联盟,同时必须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这次大会还提出了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作了必要的准备。之后,为了贯彻党的“三大”路线,共产党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参加国民党“一大”,协助国民党创建黄埔军校,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发动旨在消灭反动军阀为目的的北伐战争等等。革命战争形势大好,一度如火如荼。

         党的“三大”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原则和共产国际的指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扬民主,在分析中国社会矛盾和明确中国革命性质的基础上,正确解决了建党初期党内在国共合作问题上存在的重大分歧,统一了全党的认识,正式确定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的策略方针,使党能够团结一切可能联合的力量,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党的“三大”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孙中山先生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召开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此时,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胜利地举行了北伐战争,促进了中国革命的高涨。但是,大会对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问题和军队问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策略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在中国革命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实现了两次成功的国共合作,促成了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最终演变为新中国政权中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简介

        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42号。旧址原为番禺学宫,始建于1370年(明洪武三年),原是明清时期番禺县培养儒生和祭祀孔子的主要场所,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解放后,人民政府于1953年修复旧址,建立旧址纪念馆,周恩来总理为旧址题名。1961年,国务院公布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由中共广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委命名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点。   

        农讲所旧址纪念馆中,当年的所长办公室、教务部、军事训练部、课堂、学生宿舍等均按原貌布置,并辅有《农讲所旧址复原陈列》展览,实事求是地展示第一届至第六届农讲所的历史。

        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后,国民革命运动迅猛发展。为了配合即将进行的北伐战争,发展全国农民运动,孙中山委派农民部长彭素民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彭湃任第一任农讲所主任;1926年5月,毛泽东任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主任,周恩来、萧楚女彭湃等共产党员任教员。6期来自20个省区共800多名农民运动骨干,在此学习农民运动的理论和方法,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参加重大的社会活动。

        注重先进理论指导是农讲所的一大特色。第六届农讲所根据革命形势的需要,总结了第一至第五届农讲所的经验,坚持执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政治训练与军事教育并重”的方针,对学员进行革命理论教育。如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农民问题》,肖楚女的《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史》《社会问题与社会主义》,彭述之的《中国政治状况》,陈启修的《苏俄状况》,恽代英的《中国史概要》,李立三的《中国职工运动》,澎湃的《海丰及东江农运状况》,周恩来的《军事运动与农民运动》等,都是当时用以武装学员的最先进理论。他们毕业后奔赴全国各地,领导农民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对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简介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位于广州市中山二路92号,是解放后为纪念1927年12月广州起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于1954年修建的纪念性公园。现有景点和游乐场所16处,集纪念、游览、科普于一园。墓道两旁有20个大花坛,四季鲜花不断;墓上密铺青草,四周松柏常青;陵园东部有中朝人民血谊亭和中苏人民血谊亭。园中人工湖还有湖心纪念亭,横匾上书“血祭轩辕”,为董必武所题。陵园被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1927年12月11日,由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领导的广州起义,经过了3天英勇战斗后失败了。是日,敌人在广州屠杀了起义军民5700余人,部分烈士遗骸葬于红花岗。广州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对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和实行屠杀政策的又一次英勇反击,是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的、在大城市中建立工农民主政权的尝试。它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连接起来,是中国革命战争由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的伟大开端,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这次起义虽因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和主观指导上的错误而遭失败,从而证明面对当时国民党新军阀在城市拥有强大武装力量并有帝国主义支持的形势下,企图通过城市武装起义或进攻大城市来夺取革命胜利是不可能的;但是,起义军和工农群众在起义中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却给中国人民以极大鼓舞,保留下来的部分起义武装,随即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一个组成部分。

        广州起义以及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权的猝然失败,为后来中国红色政权的建立和革命道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使先进的共产党人认清了目前的形势,革命处于低潮时期,不能马上通过夺取反动势力强大的城市来取得革命的胜利,而是要转入敌人势力薄弱的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保存力量,最后走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城市,取得革命最后胜利的道路。


四、黄埔军校旧址简介

         黄埔军校,全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是近代中国闻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黄埔军校创办于1924年,原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军校于1927年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再改制为陆军军官学校,并于国民党迁台时一并迁至台湾高雄县凤山市。

         黄埔军校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人对办好黄埔军校、创建革命军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国共两党合作的背景下,大批共产党员参与黄埔军校建校、建军及校内外各项重要事务,迈出了开展军事教育工作、掌握军队、从事武装斗争的重要一步。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具有深刻意义的开拓与创新。通过黄埔军校,中国共产党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

        (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动员进步青年报考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从制定教学计划、招生到开学初的各项工作,都有共产党员参与,他们为军校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员,大部分是共产党人从各省动员报考入学的进步青年,其中共产党员、青年团员有56人,占学员总数的十分之一。此后,在各期招生中,中共中央都给予重视和关注,多次发出通告,要求各地党、团组织认真遴选党团员和进步青年报考军校。“到黄埔去”,曾成为一代青年的时尚语言。黄埔军校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多数成绩优秀、才华洋溢、表现出众。被称为“黄埔奇才”的蒋先云,经毛泽东介绍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后又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创造了黄埔军校史上一项“后无来者”的奇迹。蒋先云的名言是:“头可断,而共产党籍不可牺牲!”“官可以不做,命不可不革!”

        (二)主要由中共党员主持军校政治部工作

        那时,黄埔军校学习效仿苏联红军的做法,在校内和校军中加强了政治工作,并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制度。黄埔军校政治部主要由共产党员主持。黄埔军校初创时,中共党员张崧年任政治部副主任,叶剑英任教育部副主任。1924年11月,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周恩来到校任政治部主任。当时仅26岁的周恩来很快就展露出了令人瞩目的才华,他对政治部原有班子进行了整顿,增设组织机构,健全政治工作制度,并从黄埔一期毕业生中选调优秀共产党员任职,以保证政治部工作正常运转。还制定了服务细则,重订政治教育计划,丰富政治教学内容。

         同时,中国共产党还选派了一批重要干部到黄埔军校任职。黄埔军校初创时,中国共产党就派了谭平山、张崧年、茅延桢、金佛庄、徐成章、胡公冕等人到校参加工作或学习。接着,第二批又抽调鲁易、王逸常、杨其纲、聂荣臻、恽代英、张秋人、陈赓等一批共产党的精英,参加了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为黄埔军校的创办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共产党人主持下,军校的政治教育和政治工作在内容、制度和形式等方面,不断有所创新。除了采取课堂教学之外,政治部的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比如采用政治演讲形式,邀请毛泽东、刘少奇、鲁迅等社会名人到军校作专题演讲,大大活跃了政治气氛。1927年4月鲁迅应邀到军校作《革命时代底文学》的演讲。现在在陈列室展板上还能看到当时军校画家梁鼎铭为鲁迅作的素描像。政治部还设立了“政治问答箱”,每周一开箱,由主任、教官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分别用书面或口头进行答复。1925年1月18日,政治部组织成立了“血花剧社”,用艺术的形式向师生官兵进行革命宣传,鲁易、李之龙、余洒度等共产党员是血花剧社的活跃人物。周恩来主持下的政治部还积极组织出刊物、办墙报、教唱进步歌曲、开展谈心、文艺表演等一系列革命宣传活动,提高学生反帝反封建的自觉性和斗志。

         (三)军校的整个教学训练深深地烙下了共产党的影子和理念

          同旧式的“讲武堂”及其他军校相比,黄埔军校显示出迥然不同的办学风貌。军校的军事教育,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尤其尽量采用最新的军事理论、技术进行讲授和训练;政治教育则以最基本的革命理论和革命知识教育为内容。军校对不同党派或不同学派的思想理论、学说,实行包容并收,择优讲授,互相比较,提供借鉴,以便拓宽学员的视野,增长学员的见识和才干。当时,黄埔军校训令中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书籍,以及表同情于本党或赞成本党政策而极力援助本党之一切出版物,除责成政治部随时购置外,本校学生皆可购阅。”中共广东区委在黄埔军校中建立了中共直属支部,后来改称特别支部、中共“党团”。共产党员和党的组织,努力以自己的政治远见和模范行为影响军校,对军校的创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四)黄埔师生是军队中的骨干、战场上的先锋

        黄埔军校人才辈出,将星闪烁。通过黄埔军校,中国共产党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在黄埔军校生中,人民解放军中获少将以上军衔的有近40人。后来成为开国元帅的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林彪,以及陈赓、许光达、阎揆要、周士第、宋时轮、萧克、张宗逊、陈奇涵、郭天民、郭化若、唐天际、袁也烈、廖运周等一代将领,就曾经在军校任教或学习。他们在黄埔军校这个革命熔炉中锻炼成长,不但是军队中的骨干,更是战场上的先锋。在两次东征、北伐及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为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书写了伟大的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


五、辛亥革命纪念馆简介

        辛亥革命纪念馆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金洲北路563号,2011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是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而建的全国性题材纪念馆,建筑面积约20722平方米,总投资约3.19亿元人民币,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广州市优秀党员教育基地、广东省和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动基地、国家级AAA旅游景区。

        纪念馆馆内基本陈列有《开辟共和新纪元——辛亥革命主题展》和《辛亥革命时期广东名人展》,展览全方位呈现辛亥革命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此外,每年还不定期推出各具特色的临时展览,馆内藏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涵盖纸质、文书、徽章、邮品、织物、陶瓷铜铁器、武器、票据等十几个品种,形成了地域范围以国内为主,同时兼顾海外,历史价值丰富和特色鲜明的藏品体系。馆内社教活动丰富多彩,开设“辛亥学堂”,通过开发馆藏资源,有针对性地为不同层次观众开展教育活动。此外,积极完善讲解、志愿者、巡回展览、讲座、“博物馆之友”等工作,并与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广州大学、广东省团校、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广东省分公司等单位建立共建关系。迄今,纪念馆已经公开出版《辛亥革命时期广东名人传略》《辛亥革命纪念馆藏品研究文集》及《永恒的师生情——康有为梁启超文物展图录》三部著作。

         纪念馆观众服务配套完善,拥有大型停车场、无障碍通道、观众服务中心、母婴室、第三卫生间、行李物品寄存柜、自助饮水机等贴心服务设施,使观众拥有宾至如归的参观体验。经过多年的努力,辛亥革命纪念馆的工作获得社会各界的肯定,连续五年被评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优秀基地,连续三年被评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广州市优秀文化志愿服务评比中屡获殊荣。


六、广东省方志馆简介

        (一)基本情况

         广东省方志馆是广东第一个以地方志命名的省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2014年大楼建成,2017年12月省情展览完成布展,2018年5月试运行,2019年7月正式全面开放,2020年9月数字方志馆(3D省情展厅)上线运行。省方志馆建筑面积10681平方米,主要由省情馆、地方文献中心、家谱中心、数字方志馆(3D省情展厅)四部分组成。省方志馆建设目标是“一馆揽(览)粤”,着重突出“地情”“文化”两大主题,融综合省情展示、公共文化功能于一体,通过开展广东省情展示与教育、地方文献收藏与服务、省情信息收集与发布等工作,全力打造具有广东地域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广东省方志馆还被评为国情调研广东基地、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党员教育基地、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021年度广东省十佳科普教育基地。

        1.广东省情馆。广东省方志馆的展陈空间分布在1-4楼,展厅面积3600多平方米。1-3楼省情展览以“广东省情”为主题,分广东大观、岭南文化中心地、海洋文明重要发祥地、民主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先行地5大展区和4楼专题展区。省情展览采用传统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沙盘、场景、实物、图文、多媒体等手段,以“四史”为贯穿,全面展示了广东在中华文明史,中国革命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道路上的突出贡献、杰出人物和重要地位。重点突出广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感恩奋进,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广东省情馆成为全面了解广东省情的窗口与名片,是开展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省情教育的重要场所。

        2.广东地方文献中心、广东家谱中心。5-7楼设置书库、志鉴阅览室、族谱阅览室,面积2100多平方米,免费对读者开放并提供馆藏各类广东文献和族谱的阅览咨询服务。广东省方志馆加强地方文献和家谱族谱的全面征集工作,已录入图书馆管理系统供查阅图书7万多种8万多册,其中家谱族谱1.4万多册,包括全国各地的新旧志书,各地各类年鉴,《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大典》《清代稿钞本》《稀见地方志丛刊》等大型文献丛书,广东地情图书、各类工具书、报刊杂志及全国各地姓氏家谱等。

        3.数字方志馆(3D省情展厅)。数字方志馆以广东省情网为依托,设立3D省情展厅、省情数据库、馆藏检索、馆藏推介、省情知识树、省情小课堂、参观预约和公告专区等栏目,充分发挥广东省方志馆线上与线下功能与作用,读者可通过登录广东省情网(dfz.gd.gov.cn)获取相关信息和服务。

        4.党员活动中心。党员活动中心设置党的光辉历程(一大到十九大)、支部建设、党员权利义务、党员风采等内容,是省方志馆党建工作和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党员教育基地在深耕红色资源、厚植红色底蕴、讲好广东故事、推动党员学习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打造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阵地。党员活动中心面向社会开放,广大党员干部可以到此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或现场教学。

        (二)配套设施

       1.现有省情展览和图书馆藏资源,以及各类基地创建成果,可以配合党校开展“四史”教育。

       2.现有省情展厅可同时容纳100人,可组织学员分批进馆。各类型会议室、志鉴阅览室、家谱阅览室、党员活动中心,可充分提供学习资源与空间。

       3.省情馆有3人讲解小组,可提供免费讲解服务。

       4.省方志馆大楼前可以停大巴、中巴,大楼后车场可停小车,可为学员提供免费停车服务。


七、广东省档案馆简介

         广东省档案馆成立于1958年11月,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龙口中路128号,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包括档案展厅、学术报告厅、多媒体视听室等,年开放天数255天,年均受教育达1.5万人次,近年累计受教育约30万人次。

         根据档案分级管理的原则,省档案馆主要接收和保管建国后省级党政机关和直属单位需要永久保管的档案,省直撤销单位的档案,具有全省意义的革命历史档案、旧政权档案及有关的历史资料,馆藏最早的档案形成于1765年。省馆对形成时间满30年的档案向社会开放,其中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类档案形成时间满15年可向社会开放,非密级现行文件实时开放。

         省档案馆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楼高25层,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目前,馆藏纸质档案总计395个全宗,110余万卷加59万件,排架长度为1万余米;另有照片档案180多万张,录音磁带、录像磁带、影片档案10926盘,缩微胶片3141盘,实物档案5637件,并编制有各类档案的手工目录及电子目录。根据档案的内容和形成时间,馆藏档案可以分为明朝与清朝时期档案、民国时期广东省旧政权档案、广东革命历史(1921至1949年广东党组织及其领导的群团组织历史)档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东省级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形成的文书、科技、专门、照片、磁性载体以及实物档案。馆藏资料共14万多册(件),分为民国时期资料、革命历史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资料等。

          广东省档案馆编研成果丰富,公开出版《广东革命历史文件汇集》《广东改革开放30年重要档案文献选编》《岭南风云——新中国成立前后广东档案秘闻》《抗日战争时期广东经济损失档案史料选编》《党的光辉照广东》等总计100多种档案史料汇编及图册。

          省档案馆多年来始终坚持档案资政育人的方针,充分利用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2006年1月10日,省档案馆“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行挂牌仪式并对外开放。为规范基地的管理,省档案局于2007年9月颁布实施了《广东省档案馆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省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暂行管理办法》。自挂牌以来,省档案馆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不断完善配套设施,不断改进和丰富教育内容与形式,深度挖掘档案史料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利用自身展厅和人才优势,先后推出了30多个的大型主题展览;出版了一大批档案史料汇编;举办了数十场《名人名家讲堂》讲坛;把记录和反映广东人文地方历史的档案资料上传广东档案信息网站,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育;与电视台、电台、报社等媒体合作,通过开辟专栏、制作专题片等进行宣传教育活动。2006年12月,省档案馆在全国首创并实行了档案馆“公众开放日”制度,在“开放日”,公众除了可以参观展览,兴趣咨询,选听讲座、介绍、观看影视资料外,还可以参观档案馆平时不对外开放的业务工作场所,其中包括查档服务区、档案保护技术区及档案保管存放和陈列库区。


八、广东省博物馆简介

         广东省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于1959年10月1日落成开放,新馆于2010年建成,位于广州新城市中轴线——珠江新城中心区南部,藏品总数已达17万余件(套)。现有藏品18万余件(套),是广东省和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

         开馆以来,广东省博物馆推出了许多产生过重大社会影响的大型展览,如《广东历史文物展览》《广东出土文物展览》《广东省改革开放成就展览》《刘少奇光辉业绩展览》等。目前馆内的基本陈列有:《广东历史大观》《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广东珍稀动物展览》《鲁迅生平与纪念》《国民党“一大”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史料陈列》等。这些根据广东历史文化特点和馆藏优势推出的展览,充分体现出岭南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除此之外,广东省博物馆每年不定期地推出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临时展览。自1985年至今,平均每年举办8-9个高品质临展,接待观众数百万人次;2020年启动了线上教育活动,参与人数达670余万人次。

         博物馆新馆建筑将藏品管理、陈列展览、教育与综合服务、业务科研、行政管理、安全保卫、机电设备、地下停车场等八大功能系统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充分考虑智能化要求,采用了综合安防、楼宇自动化等安全系统和恒温恒湿空调、智能化照明等文物保护系统。新馆展厅在布局设计上为陈列展览提供了高差5米到22米不等、没有结构柱的大空间,使陈列布展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展览以广东历史民俗、艺术、自然为主要陈列方向,包括历史馆、艺术馆、自然馆三部分,另外配置有陈列展览系统、藏品管理系统、教育和综合服务系统、业务科研系统、安全保卫系统和行政管理系统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先进的管理系统将使新馆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

         作为广东省三大标志性文化设施之一,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对于营造广州市的文化氛围、体现广州华南文化中心的地位、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以及使广州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广东省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以广东历史文化、艺术、自然为三大主要陈列方向,常设展览有“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广东省自然资源展览”“潮州木雕艺术展览”“馆藏历代陶瓷展览”和“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新馆自开放以来,吸引着众多市民前来参观,它呈现出岭南文化海纳百川、古今并包的风格气度,为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九、广州互联网法院简介

          2018年7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增设北京互联网法院、广州互联网法院的方案》,确定在广州设立互联网法院。2018年9月28日,广州互联网法院在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截止目前,全国互联网法院共有北京、广州、杭州3家。

         广州互联网法院按照广州市城区基层人民法院设置,对广州市人大常委会负责,接受广州中院的监督和指导,集中管辖广州市辖区内应当由基层人民法院受理的11类互联网案件。对广州互联网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提起上诉或抗诉的案件,分别由广州中院、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及广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受理。

广州互联网法院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多元化司法需求,聚焦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网上案件网上审理”新型审理机制建设,打造一站式诉讼服务平台,并积极探索迈进“5G+司法”新时代。全面深化“一核多平台”智能新应用,研发“点即达”智能短信送达系统、推出“E法亭”便民诉讼服务设施,全方位提升当事人诉讼体验。同步建成在线纠纷多元化解平台,“网通法链”智慧信用生态系统,推出互联网金融协同共治融平台,创建“在线示范庭审”“在线示范调解”模式,研发著作权纠纷全要素审判“ZHI系统”,全方位提升在线审理质效。建成在线多元纠纷化解平台,实现事不出网“一站式”化解,首创“枫桥E站”网上解纷站点,将就地解纷理念嵌入数字经济发展,充分释放互联网司法的社会治理效能。

        广州互联网法院坚持“政治为本、公正为魂、创新为源、科技为基”工作方针,努力践行“网通法联,明断善治”院训,积极探索完善符合互联网规律的新型技术平台、新型诉讼规则、新型裁判规则、新型治理规则,致力打造维护网络安全、化解涉网纠纷、服务保障互联网经济发展的示范点和排头兵,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一站式法律服务中心,不断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贡献广州智慧。


十、广州12345政府服务热线简介

         广州12345政府服务热线自2014年1月2日正式上线运行以来,坚持“便民、智能、高效”的发展思想,逐步整合全市各类非紧急类政府服务专线,配备567个坐席、850名话务员,推出热线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网页等多元服务渠道,“7×24小时”不间断地为市民提供服务。

         广州12345政府服务热线整合全市11个区40个市直部门76条非紧急类政府服务专线,在全国各地政府服务热线中,广州市的整合力度最大、范围最广、业务最全面。实行“统一接听、按责转办、限时办结、统一督办、统一考核”的单轨制闭环工作流程,构建“一号接听 有呼必应”,市、区、镇街一体化协同治理体系,健全热线平台综合指挥、各级部门令行禁止的解决疑难问题长效机制,开创三级共享、靶向治理的数据治理新格局,成为民生诉求、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全覆盖的“广州市政府总客服”,助推广州超大城市治理水平迈上新台阶,多项举措成为全国标杆。

         2020年,热线受理各类诉求1684万件,同比上升59.27%,规模体量在全国政府服务热线中位居第一。在线解决诉求1475万件,市民对话务服务满意率98.69%;转派各级单位推动解决诉求208.74万件,市民对承办单位满意率80.86%。

         近年来,广州12345政府服务热线得到市委市政府和政务呼叫行业的高度肯定。2019年荣获全球最佳呼叫中心年度最佳公共服务金奖、中国最佳政府服务热线称号。2020年5月,“广州12345政府服务热线改革创新实践”入选市委组织部构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党建引领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十佳案例,热线作为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以94分的高分通过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终期考核。  


十一、广州市荔湾区政务服务中心简介

         广州市荔湾区政务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2009年4月,并于2010年11月正式对外服务。中心为荔湾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下属事业单位,一直秉承“以人为本、集中办理、统一运作、高效创新”为原则,创新服务举措,优化办事流程。同步推行“清单式”受理、远程视频实时咨询、联合勘查验收等配套措施,实现受、审、监相分离,审批效率大幅提升;率先推出“广佛通办—市民之窗”自助服务终端系统,从实体大厅8小时向智能终端24小时服务延伸。商事登记业务大厅提供全程电子化商事登记自助终端、税务VR智能受理终端,逐步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同时,成立企业服务中心,设立重点企业(项目)接待站,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专门开辟“绿色通道”,提供热情的导办、贴身的代办和高效的联办等“保姆式”服务,让企业“放下就走、办完就拿”。中心开通政务网站和企业服务热线,对企业提出的疑问及遇到的困难作出解答和指导,为区内企业和投资客商提供全方位综合协调服务。

         2013年,中心在全国最先创造性的提出“一窗受理”的政务改革模式,并于2014年5月全面落地实施。“一窗式”综合受理审批模式的核心特征是“统一受理、分类审批、统一出件”。区级审批部门法人类审批业务全部纳入综合受理和联合审批模式,另有区税务、供电、自来水、燃气和市民卡中心5个服务单位进驻。改革后,荔湾区将原来的53个窗口压减为9个综合受理窗口,2个统一出件窗口,可办977项业务,同时实现广佛行政审批事物24小时通办。根据测评,荔湾区在实施“一窗式”改革的一年后,办事效率提升了 2倍,平均每项业务办理时间缩减约2/3。实施综合受理模式后,平均每月受理业务量达 1100多项,比改革前增长1.6倍。在“互联网+政务服务”时代背景下,中心以受理标准化、审批流程标准化、监管标准化为统领,整合“一窗式”综合受理,八大标准化制度, 成功建立起具有荔湾特色的“一窗式”标准体系。

         “一窗式”政务服务改革模式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2015年5月13日,中心正式获批成为政务服务标准化的国家试点单位。广州市从2015年开始在全市全面推行 “一窗式”集成服务模式改革。2016年4月14日,国务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试点实施方案》将“一窗式”模式纳入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2018年7月,中心被广东省委党校行政学教研部确定为公共管理教学科研实践基地。

         荔湾区的政务服务“一窗式”综合受理模式先后被《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国内多家媒体报道。深圳、三亚、佛山、潮州、湖南怀化、承德双滦等地成功借鉴复制荔湾“一窗式”标准化受理模式,全国各地先后共有200多家单位纷纷前来调研取经。


十二、广州市越秀区洪桥街三眼井社区简介

         广州市越秀区洪桥街三眼井社区座落于风景秀丽的越秀山南麓,面积0.18平方公里,主要由省、市机关单位宿舍和居民楼宇组成,社区常住人口1.1万人,60岁以上老人3098人,下设11个党支部421名党员,是一个人口结构多元化的大型综合性开放型社区。

        近年来,三眼井社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措并举推进社区综合治理,全力打造党建引领下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样本。该社区先后获评:全国绿色社区、全国科普示范社区、广东省第一批“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广州市优质就业服务窗口、广州市基层应急管理“五个一”工程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

        坚持党建引领,打造“呼应有力”示范社区。不断总结探索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成立三眼井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协调委员会,有力调动党员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形成社区党委牵头、党员建言献策、居民积极参与的基层治理良好局面,先后成功解决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加装楼道扶手等各类民生需求144件。深化党组织联动工作机制,结合“双报到”工作,先后与市委办公厅、市委组织部等17个党组织结对共建,与辖内20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开展组团式、项目化、志愿化服务,推动属地单位党组织在党建融合、工作融合、情感融合中成为“一家人”。优化网格化党建指挥调度机制,建设社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综合指挥调度中心,健全“街—社区—网格”三级责任机制,将支部建在网格上,组织发动社区楼长、组长和党员骨干加入党群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日常巡逻、入户宣讲、挂点沟通,为独居老人提供陪伴就医、防控指导等帮助,力所能及解决社区群众烦心事揪心事。

        坚持品质提升,打造舒心安心”宜居社区打出“优环境、提品质、强服务”的小区改造组合拳,统筹党建、民政、群团等各类服务资源,打造1500平方米的社区党群服务站,设立“有声党建”学习阵地、居民议事厅、社区图书馆等服务区,提供“客家山歌传承班”“家庭急救小课堂”“孤寡老人爱心送餐”等特色服务。建设休闲广场、社区图书馆,引入商场超市、社区银行等,居民15分钟步行可达公园、医疗点和便民市场等,实现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等生活设施“触手可及”。全力实施社区微改造,通过铺装透水砖、栽种绿化、翻新墙体等,全面提高社区环境品质,加快铺设改造燃气管道、雨污管道,推动“三线下地”,新增休闲桌椅、无障碍通道等便民设施,打造道路更畅通、公共设施更完善的宜居宜乐社区。全力抓牢安全社区建设,社区安装电子门禁55栋,设立视频监控68处,群防群治岗亭3个,落实平安志愿者每日巡逻,构建全方位社区治安网络,营造安心放心社区环境。

        坚持加梯惠民,打造“便民为民”幸福社区。社区60岁以上人口占比近3成(80岁以上占6%),“上楼难”问题一直是老百姓的痛点堵点。围绕这一愁难急盼问题,洪桥街将“电梯加装”作为书记项目,引导社区成立业主委员会,发动楼长、党员骨干牵头组织成立电梯筹备小组,推动电梯加装工作顺利进行。加装电梯党建先锋行动既是便民工程,又是社区居民齐心共建、和谐共治的鲜明典范,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党员先锋和群众领袖,热心积极协助居委做好沟通协调工作。截至目前,社区通过党组织牵头,党员带动,已完成加装电梯31台,在建4台,8台正在协调筹备中,加装电梯率达81%(占符合加装电梯条件的比重),在全区是电梯加装示范社区,加装完成率在全区社区中名列前茅,有效解决了老年人“上楼难”安全问题,居民群众也享受到了社区共建、共治带来的便利。


十三、佛山市禅城区行政服务中心简介

        2014年3月,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佛山市禅城区率先启动“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改革,以基层探索实践中央顶层设计。作为政务服务改革牵头组织实施单位,佛山市禅城区行政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以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为抓手,推动“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模式创新,实现“一窗办多事、办事不求人”的政务服务新模式,打造出全国政务服务鲜活样本。中心设置3个政务大厅对外服务,面积近3万平方米,工作人员近1000名,设有综合服务窗口185个,可办理公安、税务、市监等25个部门超过1220个事项,满足市民和企业办事需求。

         中心秉承“把简单带给群众和政府、把复杂留给信息技术”服务理念,以问题为导向,推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打造精品政务服务,营造智慧化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一是管理创新。通过“三个一”(一门一窗一网),实现业务设窗、受审分离,将原来分散至各职能部门专业办事大厅整合到行政服务中心大厅一个“门”,授予每个综合窗口相同的职能,任一窗口都可办理相同事项,并深化互联网办事模式,实现所有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推动自我革新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二是技术创新。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化区块链政务创新应用,设置24小时自助服务区,实现更多服务事项“掌上办”“指尖办”,全天候不见面服务,同时将服务窗口前移,深化特事特办机制,为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全方位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三是服务创新。通过跨部门协同审批、业务流程再造,打通数据应用瓶颈,创新推出“开业拿证”、“拿地开工”、“买房拿证”、“湾区通办”、“惠企服务”“一照通”“项目管家”“特事特办”等举措,并开通“区长直通车”平台,打造“六个一”政府服务“总客服”,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探索禅城经验。

        改革以来,总业务量超过1408万件,群众满意度99.98%,接待了全国各地(含港澳)1300多批次参观学习并将改革经验复制到20多个地区,各级媒体报道1700多篇。经过多年努力,禅城一门式政务服务已形成一套标准规范,并编印广东省地方标准《一门式政务服务运行规范》。中心先后获得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全国文明单位、广东省区县级标杆大厅等60多项荣誉,以“人民满意”的担当,以标杆大厅的标准,塑造“办事有速度,服务有温度”的精品政务服务品牌,为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支撑。       

     

十四、东莞市横沥镇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简介

        东莞市横沥镇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坐落于东莞市横沥镇协同创新园区,致力于打造横沥社会治理的“三个子中心、四个平台”:智慧中心、资源中心和枢纽中心;人才培养平台、社会组织培育增能平台、社会资源整合对接平台和创新社会治理项目平台,先后获得“2019年东莞市巾帼文明岗”“2020年广东省巾帼文明岗”称号。“横沥社会治理协同创新工程”入选“全国市域社会治理创新优秀案例(2020)”;东莞市委政法委将横沥社会治理协同创新工程作为第一批复制推广的十二个案例之一,在全市推广。  

        中心是在当前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大背景下,横沥镇政府职能部门、商协会、企业、高校、社会组织、爱心商家等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平台和基地。自中心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省委党校、市委政法委等单位相继组团到我镇,累计接待56批1751人次,就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心平台建设进行调研和学习。

       中心大楼自2017年正式启动运营,中心建筑面积3300多平方米,共有四层楼,一楼是社会治理展示体验厅和“智网工程”指挥调度中心;二楼是社会治理的宏观规划引领区、社区发展基金会、住宅小区服务与领导小组和“智网工程”综合整治队;三楼是工青妇卫创新社会治理项目的基地以及亲子厨房,舞蹈室等功能室。四楼是横沥镇委党校、大型活动室和图书室。

        横沥镇一直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原则,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创新社会治理项目、扩大多元主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平稳推进中,多元参与的效果得到越来越多的居民群众认可,多元协同格局成效更加突显。

        一、实施党建引领共治协商工程,带动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公共事务

        以社区营造思路,将多方协同和创新理念与乡村振兴工作结合,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引入汇丰银行资金和东莞恩派组织智力支持,推进汇丰社区伙伴计划10个微公益项目落地,开展文化导赏、亲子共学等服务活动共261场,直接受益人数7371人,惠及人次13616,提升了社区活力和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参与感。推进35个社会治理项目下沉各村(社区),以项目认领形式,将镇优秀治理项目资源下沉基层社区。在全镇17个村(社区)实施边角花园项目,修建完成73个“边角花园”,将“边角花园”项目朝着纵深方向发展,探索推进“社区共建花园”项目。

        二、实施社会资源共聚共建工程,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打造公益商家联盟项目,凝聚全镇55家公益慈善商家,协同企业、商协会、爱心企业家力量,率先成立东莞市第一家社区发展基金会,镇财政出资250万元,各商协会、爱心企业共同筹资357万元,筹集607万元,成为社区治理新平台,明确每年投入100万元对村(社区)、企业及工业园区和住宅小区三大治理领域的资助计划。成立防疫专项基金筹集资金300多万元,购买156万多元的防疫及慰问物资,慰问2909名社区防疫相关人员、7199多个爱心防疫包送给居家隔离人员,对全镇抗疫工作形成有力补充。

        三、实施社会治理人才培养工程,专业引领社会治理

        深入实施治理人才培力计划,通过开办社会治理大讲堂、主题沙龙和进行系列专项课题等形式,2018年、2019年组织社会治理人才培训总数超过1280人次,为镇村干部提供23场专题培训。依托高校智库资源,引导高校专家深入基层把脉问诊,针对基层社区优势、资源、痛点,进行资源分析、项目设计;以共治协会、心理咨询项目等为抓手,对基层干部、执行人员开展督导培训,训练基层项目化思维。

        四、实施品牌项目提升推广工程,凝聚社会爱心力量,促进政企合作

        开展“益企”关爱特殊群体,探访孤寡老人,为患罕见病的儿童捐赠轮椅、艾灸治疗包、康复用品等物资。打造综治中心心理咨询服务新品牌,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坐诊接访群众,接受群众心理咨询。持续推广公益导师服务,在村(社区)、住宅小区、企业及工业园区策划实施导师下基层服务活动累计1774场,服务惠及13万多人次。打造“微心愿”资源站,发动爱心企业、商家捐赠物资,为困难群众提供一个“家门口”扶持和帮助,鼓励更多村民群众参与社区共建志愿行动。


十五、佛山市“智慧安全佛山”项目简介

        “智慧安全佛山”项目坐落于佛山市禅城区佛山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有监测大厅、会商室、24小时值班中心、佛山市应急管理联合创新中心、接待室五大功能区,具备综合展示、资源协调、指挥调度、舆情监测、视频会商、运行值守、教学培训等功能。

        为积极响应国家、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要求,持续深化应急管理改革创新,佛山市政府于2018年5月与清华大学在城市安全领域构建“政产学研用”全方位合作机制,投入2.26亿元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智慧安全佛山”项目,构建监测中心、指挥中心、研究中心三位一体的城市安全“智慧大脑”,积极推动佛山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智慧安全佛山”项目采用“一中心、一网、一系统”的顶层设计模式:“一中心”建设佛山市城市安全运行监测中心;“一网”建设佛山市城市安全运行监测物联网;“一系统”建设城市安全运行综合管理系统,涵盖自然灾害防治、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企业安全生产、交通运输安全等多个专项应用。

        一、佛山市城市安全运行监测中心

       佛山市城市安全运行监测中心平时是城市运行安全的全方位监测中心,战时是防抗救相结合的全灾种指挥中心,同时还是城市安全发展的全学科研究中心。目前组建超过50人的专业运营团队对城市安全运行态势进行7×24小时值班值守、监测预警和综合研判,从而形成全景呈现城市安全态势、精准预报预警安全风险、高效科学处置突发事件、及时复盘提升治理效能的有机闭环。

       二、佛山市城市安全运行监测物联网

       佛山市城市安全运行监测网包括桥梁、燃气、消防、排水、电梯、轨道、交通、林火、高危企业等9大监测专项,布设13120套各种类型的前端传感器,对7座桥梁、204.7公里燃气管网、600户餐饮和住户作为室内燃气、7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排水管渠及河涌、10家消防安全重点单位、7类重点行业35家高风险企业、100部重点监管电梯、广佛线佛山段约21.5公里沿线地铁保护区、48533辆重点监管车辆数据信息、6个重点林区进行重点监测;整合汇聚全市35个部门和单位的7492.8万条基础数据、15218路监控视频、7616.21公里管网数据,形成城市安全大数据资源池,数据总量超过17Tb,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数据融合共享,构建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等领域全域覆盖的立体化感知网络,以“城市安全风险一张图”的方式呈现城市安全运行状态全景画像。

         三、城市安全运行综合管理系统

         佛山市城市安全运行综合管理平台包括城市安全运行态势一张图和森林火灾、防风防汛、危险化学品、疫情防控等多种典型事故灾害辅助指挥决策专题应用,具备佛山城市安全运行态势的汇聚展示、风险评估、监测预警、研判分析、辅助决策、指挥调度、公众服务等功能。

       “智慧安全佛山”项目自2019年10月正式启动以来,始终坚持边建设、边应用、边实战,通过着力打通城市运行安全的“感知神经、中枢神经、反射神经”,构建三位一体的城市安全“智慧大脑”,推动城市安全管理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应用创新。2021年1-4月已成功参与处置了包括台风防御、森林火情、地下燃气管线泄漏、地面塌陷等不同类型的监测预警4501起。

         项目先后接待了国家部委、兄弟省市及军队、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参观考察443次,得到国家防总秘书长、应急管理部兼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等领导的高度评价,获得北京、天津、成都、西安、青岛、大连、广州、深圳等43个兄弟城市的广泛认同。项目先后被人民日报社选入《2020国家治理创新经验典型案例》,被求是《小康》杂志社评选为“2020年度中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受邀在第七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年会暨2020应急管理峰会做经验分享,在2020年度佛山口碑榜发榜盛典做项目路演,受到社会各界的多方赞誉。


十六、东莞市寮步镇中国沉香文化博物馆简介

         中国(寮步)沉香文化博物馆是目前中国首座“中字头”、最具规模的沉香文化博物馆。博物馆由寮步镇政府出资建造,于2014年12月18日正式开馆。馆内使用场景再现的方式,结合实物的陈列,介绍沉香(莞香)的种植、香具的使用及展示沉香实物、各类香用品等,整体上成为再现中国传统香文化、寮步香市的沉香文化传播基地。

         自开馆以来,中国(寮步)沉香文化博物馆主动适应时代潮流、融入人们生活,通过一系列富有创意的策展活动,成为文化新闻和社会话题的主角。多年来,中国(寮步)沉香文化博物馆不断强化自身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节点地位,在传播传统文化(香文化)专业知识、艺术价值、文明理念和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入脑入心,已经成为寮步乃至东莞群众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寮步人、东莞人、广大爱香人士日常文化生活、艺术创造的源头活水,成为公共文化事业兴旺发达的肥沃土壤。

         博物馆占地面积8199平方米,建筑总面积8800平方米,由设计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何镜堂院士主持设计。设计构思源于古时盛装贡品莞香的“香盒”,博物馆外观上宛如一个做工精美、玲珑剔透的香盒,寓意深长,美观大气。博物馆牌匾“中国沉香文化博物馆”为国宝级国学大师饶宗颐亲笔题写。馆内珍品包括于乾隆年代铸造、当时亚洲最大的沉香香炉,乃镇馆之宝,价值连城。

        中国(寮步)沉香文化博物馆是目前主体班次(中青二班、县处二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修班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莞香文化项目案例探讨”案例教学的教学现场之一。


十七、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简介

         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自2017年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以来,产业园已初步建成集绿色种植、精深加工、科研创新、金融投资、仓储物流、电子商务、健康养生、文化旅游、艺术博览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了“大基地+大加工+大科技+大融合+大服务”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小陈皮做成了大产业,小农户共享了大利益,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9年底被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认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产业园以“大基地”引领新会陈皮产业,在陈皮村、新宝堂、丽宫食品、柑之林等一批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下,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繁育力度,推动新会柑种植标准化规模化,提升柑农整体收益水平。目前,产业园核心种植基地5.5万亩,带动全区形成新会柑种植基地10万亩,种植户达5000户,种植点分布11个乡镇、193个行政村,实现全域绿色生产。

         产业园以“大加工”思路引领建设,加快陈皮产业加工标准化,支持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发展初加工,通过产学研合作发力,建立加工行业标准,研发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鼓励加工企业入园等一系列措施,提升加工业发展水平,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产业园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大科技”为抓手,深化与重点科研院所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延伸产业链条。搭建国家级陈皮产业研发平台及科研体系,与中山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农科院等30多家科研院所实现全方位合作,共同开展新会柑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种苗木繁育研究、新会陈皮(柑茶)自动化设备开发研究等10多项研究,实现新会陈皮全产业链增值。

         产业园通过第一产业发展种植基地,第二产业开拓研发加工基地,第三产业建立交易、金融与文化旅游基地,推动组团式、集群化、全产业链发展,着力构建集柑橘种植、生产加工、金融投资、仓储物流、电子商务、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中国(百亿)陈皮之都”。如结合中国农民丰收节,新会区在产业园内每年举办新会柑农节,每两年举办新会陈皮文化节,在人民大会堂、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地举行新会陈皮文化节新闻发布会和产销对接会,并与央视合作拍摄大型人文纪录片《道地陈皮》,把新会陈皮品牌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2017年,“新会陈皮”获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网络声誉50强”,也是广东唯一一个入选品牌。

         产业园管委会通过整合政府、协会和社会资源,成立产业园管委会和公共服务中心,为产业园经营主体提供办理所有与陈皮产业相关的“一门式”服务。以新会陈皮产业园公共服务中心为平台,整合、成立了检验检测中心、新会陈皮产业研究院、新会陈皮行业协会、农资农技服务中心以及8个专责工作组,为陈皮产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管理、政策、金融、科技、数据、电商、协会、农资农技等“一门式”服务。

         截至目前,新会区柑种植面积由产业园初期的6.5万亩增加到10万亩,新会陈皮全产业链产值由2016年的36亿元增加到85亿元,产业园内龙头企业达10家,经营主体超1000家。产业园联农带农成效初显,组建合作社300家,培育新型家庭农场1000多家,辐射带动全区5万人参与一二三产业,带动全区农民直接收益12.6亿元,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88万元。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粤字号百强榜单中,新会柑茶入选2019年“最有价值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达到126.2亿元。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